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9-28·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09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法国作家雅克·拉康
文/云也退
王后每天拿起镜子,问:“镜子镜子,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魔镜都回答:“是你,我的主人。”王后很满意,但是心里总有一丝忐忑,万一有一天魔镜说了别人可怎么办?于是王后决定不再提问,而改用陈述句:“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就是你。”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王后终于得到了一面世界上最美的镜子。
我希望这则改编后的魔镜故事能博得雅克·拉康的满意一笑。在构造“镜像阶段”理论时,拉康所推敲的正是再普通不过的照镜子行为,他说人是从照镜子开始理解自我的,小婴儿第一次照镜子,就会认出镜中的自己,他会持续兴奋,而不会像其他一些灵长类动物那样,一旦发现镜像是空洞的就不再感兴趣。然而,他实际上面对的是一块光滑的平面而已——那个镜像融合了想象中自足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虚幻的。
1936年7月31日在马里昂巴德举办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拉康提交了关于镜像阶段的论文,他说,这是他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此时的拉康作为医学博士、有着执业经验的精神分析专家,以及正一步步深入哲学领域的新锐学者,已经对自我的起源有了一段时间的反思,他从另一个心理学家亨利·瓦隆那里借来了“镜像阶段”的概念,注入了自己的原创性内容,他强烈地给出了这样的意思:自我是人的想象之物,一个“自恋性的再现”,婴儿之所以要通过镜像来建立“人类身体的一体化”,是因为他痛苦地意识到如果不这样,他的主体就将化为碎片,也是因为婴儿出生后的头六个月里在生物学上还完全不成熟。
这个洞见看似撬动了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基石,使自我变得可疑而不确定:人在镜中之像中认同的“我”,天然带有异化的印记,这给自我求证带来极大的困扰;在这之后,人还得继续追寻更多的形象,将它们“认同”为自我。早年的拉康对弗洛伊德怀有大敬意,一个主要方面在于,他肯定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家庭关系的全新定义,但是后来,拉康以镜像理论指出,人类心理结构的原型的形成在一岁前就开始了:人不必等到对父母产生那种无法摆脱的消极态度才暴露出精神方面的问题来,事实是,人对自己的认同从一开始就是摆不平的、异化的。
发表文章5613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733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