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视频 | 徐帆:汉江鱼鲜,依江傍水的肥美鲜味 |《烟火气里的武汉》VOL.05

作者:徐帆

2020-10-26·阅读时长3分钟

809人看过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演员徐帆。特别希望通过《烟火气里的武汉》这个公益节目,让大家了解武汉,去到武汉。

每年3月下旬的武汉,忽冷忽热,太阳一晒,可以直接穿短袖,一场雨过,裏着大衣又觉得清寒。令人迷惑的节气并不会影响花期,每年这个季节,武汉各大校园里和东湖边的櫻花开得正盛,深深浅浅的粉色如云似雾,飘落一地。这是早春的讯息,也是禁渔期的倒计时。按照2002年开始实施的长江禁漁期制度,葛洲坝以下至河口水域,通常在毎年春季实行3-4个月的禁漁期。第一轮的江鲜上市,等不到桃花流水,只在樱花枝头的由粉转绿,稍纵即逝。春天里的一盆盆当季江鲜,在美好的光景里,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临江傍水生活的人才有的福气。

长江和汉江在武汉交汇,本地人对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分,前者叫江,后者叫河。汉江发源于陕西,蜿蜒而过整个湖北,在武汉汇入长江共入大海。作为长江最大支流,古人将其与长江、淮河、黄河相提并论,合称“江淮河汉”,于《诗经》中多次被描绘,更被赋予了独特的浪漫色彩。

在中国的江河体系里,汉江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存在,作为我国内陆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大江,汉江堪称古代中国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之一,在水运时代,为南北文明的沟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江如同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千万年来滋润着这方水土,也养育了这方儿女。汉江两岸千里沃野,这里适宜早期居民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支撑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同样,好水出好鱼,汉江里的丰富鱼鲜成为了这条生命之水蕴含的魔力,也只有生活在长江边,对江鱼的味道有记忆的人,才能深切地理解和体会。

武汉人对鱼的情感,也逐渐形成了属于这个地方独有的烹饪喜好。

湖北人对鱼的烹饪方法,跟长江上游和下游都不一样,往上游走,进入重庆、四川,调料越来越重,他们讲究的是口感的浓烈;往下游走,到江浙,烹饪鱼的手法就比较简单,就是清蒸、烧和煮这几种。中游的湖北,在鱼的烹饪技法上有更多特殊的去腥提鲜的技巧。以蒸鱼为例,现在所有的蒸鱼方式都源于广东,放上葱姜,直接蒸,然后拿出来上浇上豉油。但地道的湖北蒸鱼是用葱、姜、酱油、醋和猪油,调一个综合的汁,淋在鱼上,再去蒸,大火旺汽,要的就是这粗俗之美味。湖北人做的江鲜,做到了主料和辅料的巧妙和谐,凸显出食材鮮美。

在湖北人的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几种鱼,分别是大白刁、江颡、江鲶和鮰鱼,在鱼类的烹饪技巧里,上升到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度的,只有鮰鱼。鮰鱼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和刀鱼、鲥鱼一起被称为是长江水产的三大珍品。鮰鱼的学名叫长吻鮠,肉嫩刺少,周身无鳞,肉味独特,质地鲜嫩,春夏间最为肥美。武汉人吃鮰鱼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至清道光年间,甚至有人说,“不吃鮰鱼,不知鱼味”。

在武汉做鮰鱼菜最有名是老大兴园酒楼,该店始创于清道光十八年,到如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红烧鮰鱼堪称经典,在制作上重刀工、重火侯、重原汁、重入味。其中红烧鮰鱼的火功尤为重要,讲究“两笃三焖”,两次用旺火,再用文火焖两到三次,这样烧出的鱼鲜嫩,味透而肉不老,汤汁粘稠如胶似茸。可以看出,虽然只是一条鱼,这做法背后也是藏着颇多技法和学问。

当然,靠水吃水,在这里最会吃江鱼的自然是那些以此为生的船老大们。他们舍不得吃那些捕获的卖得起价的稀少的鱼,只吃寻常的鱼,比如鲤鱼,鲢鱼和草鱼。他们用最简单的方法烧煮,却也能获得并不简单的味道,简单就是最好的,正所谓“不管怎么做都好吃,因为汉江的鱼好”。的确,汉江的水的顔色比交汇处的长江明朗许多,不过如今的汉江,跟船老大们记忆中的汉江,还是不能同日而语。在汉江边,时长能听见他们一边整理手中的滾钩,一边叹气,“江里的鱼是越来越少了。”但那份对鱼鲜的味道和感情会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章作者

徐帆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演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烟火气里的武汉

三联采访录·湖北美食特辑

22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