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视频 | 袁姗姗:莲藕排骨汤,丰饶之地的情感记忆 |《烟火气里的武汉》VOL.07

作者:袁姗姗

2020-10-27·阅读时长2分钟

786人看过

大家好,我是演员袁姗姗。很荣幸参加《烟火气里的武汉》这个公益节目,我希望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可以更多地了解武汉,了解不一样的武汉。

冬天一般是万物萧条之时,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代表性的美食很多是与湖泊相依偎的。淤泥包裹的湖面之下却依旧能挖出白嫩嫩的新鲜莲藕,这种植物性的美味在冬天尤显珍贵。为此,湖北人关于美食的记忆里,缺不了的就是莲藕。9月初,新花藕上市,这时的藕特别脆嫩,吃起来比梨还甜,适合生吃、凉拌或是滑藕片。接下来的时间,莲藕的淀粉质越长越多,待到10月末,藕里的淀粉质完全长成,此时是煨汤的最佳季节。

人们常说,不爱喝排骨藕汤的人,不能叫作湖北人。那一大吊子煨到排骨在锅里微微发颤、莲藕的粉红色和清香扑面而出、一层薄薄的粉白色汤衣蒙在面上、油花儿轻轻飘动的藕汤,在幼年时就植入了几乎每个湖北人的味觉里。它关乎美味,也关乎温暖亲情,和每个人的成长相伴随。

煨藕汤少不了砂锅吊子,“吊子”是湖北方言,指一种尖底的黑砂锅容器。吊子在灶火上慢慢熬,只要经济上允许,肉一定要舍得给,不然太瘦的汤既引不出猪的肉香,淀粉质的藕也沾不够油腥,白白浪费了一大锅原料,香气都闷着发挥不出来。

一大吊子正宗的藕汤里,排骨和藕各占一半,煨到肉和藕的味道都混合到汤里,肉轻轻一撕就能从排骨上掉下来,藕变得白色中透着粉红。盛出一大碗堆看肉和藕的汤,洒上切成寸断的小葱,汤上还蒙着一层薄薄的粉白色汤衣。

如果家里有客人来,头一天主人就会用炉子煨好汤,汤在砂锅吊子里放上一晚,第二天客人来了热一遍,味道更加浓厚醇美。湖北人的藕汤好像不是用来配主菜的,它本身就是一道关键的主菜。客人上桌,主人往往给每个客人单独盛一大碗藕汤,排骨和藕满满地堆在汤面上,再盛一盆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吃完了各自碗里的,再吃别的菜,中间那盆藕汤也像菜一样,吃的是它,喝的也是它。所以藕汤的记忆,是和大家庭、邻里之间以及每个人的成长相伴的。

“粉”是评价汤里的藕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它的含义相当于北方人所说的“面”。在湖北,用来熬汤的藕必须要煨得烂。但并不是烂在汤里的那个“烂”,因为那样可就没了卖相。藕的外形还是滚刀块,只是一口咬下去,藕如栗子般很绵软,淀粉质的香味浓稠,丝如胡须般扑向食客的面颊,轻轻挠痒痒。当然,藕丝不能太多,拉起来不宜太重,这样藕就太老了;但是没有藕丝的话,又显得太嫩,淀粉含量少,吃起来不香。

藕在过年时也是做菜的好道鲜美,价格不贵,每家每户都会把藕放进年夜菜里。炸藕夹或藕圆子是另一个甜蜜的记忆,藕经过油炸后,淀粉的香味加上口感的酥脆,特别馋人。藕夹是湖北特有的做法,将藕切成片,其中每两片不完全断开,中间加上调好味道的肉末,外边裹上鸡蛋面粉糊,再到油锅里炸得酥脆。用来做藕夹的藕,要求不是太高,脆一点或粉一点都行,所以好藕用来煨汤,剩下的可以做藕夹。

莲藕味美,采藕却并不容易。通常在秋冬萧瑟的寒风里,藕农们在寂静的池塘里默默翻腾着淤泥,他们看上去好似孤独的考古人。新翻的淤泥呈黑色,与面上黄褐色的泥土不一样,釆藕人身后的淤泥好像是他开拓的一条战壕,粗细长短不一的藕被甩在泥土上。不知不觉间,敬意油然而生。向这些美味食物背后的耕耘与劳作致敬,向这些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者们致敬。

文章作者

袁姗姗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人

演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烟火气里的武汉

三联采访录·湖北美食特辑

22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