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洋芋还吃撒
作者:Sarashen
2021-01-24·阅读时长3分钟
707人看过
最近热映的《山海情》好巧不巧,说的就是我老家的事,那些光秃秃的山头和翻腾着的黄土,不知不觉将我带回小时候,带回到在草庙的那些日子,虽童年美好,可那种苦,还是生生把人惊出一身冷汗,醒过来才知是一梦。那一刻有点想拿杯酒来,却又说不清这酒是为什么而喝。影视毕竟是影视,它虽然极接近儿时在草庙的生活,但是细节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草庙把长辈不叫叔,叫姨夫,为了区分前面冠上姓,就有了张姨父,李姨父等等各种姨父,还有小孩,在草庙叫碎娃娃,洋芋不止是蒸着吃…也许我没有到过那些只有洋芋吃的地方吧,在草庙绝对不是一日三餐只有洋芋的,即便是吃洋芋,也不会只是蒸熟了那样吃,记忆里吃洋芋要精细的多,蒸熟,剥皮,做成洋芋泥再把面粉加进去,切红葱,放盐,再上笼屉蒸成白白的洋芋馍馍。就这个洋芋馍馍也有很多种做法的,经常做的除了上面说的,还有种是把洋芋用很细的擦子,擦成糊糊,把面粉搅在里面,加盐,然后烧柴火锅,烙摊馍馍,这种做法的洋芋馍馍是褐色的,薄薄的一张,非常劲道,我们姐弟都喜欢卷了菜直接吃,我爸喜欢沾蒜泥吃,也可以切成丝炒了来吃。还有一种洋芋糅糅,做法和褐色的洋芋摊馍馍接近,也是把洋芋擦成糊糊,搅上面粉,分别倒在笼屉上,蒸熟需要三四十分钟,熟了颜色也是淡淡的褐色,热腾腾的从木笼里翻倒在面板上,待晾凉后切成小片,拌上妈妈炒好的咸菜,或者炒韭菜,还有油盐醋(油是自己家种的胡麻榨的油,醋也是妈妈去年冬天用杂粮搅的手工醋),不怕辣的还会放油辣子,用蒜窝捣细的蒜泥,凉拌着吃,小时怕辣,看着大人们把洋芋糅糅拌的红红的样子,心里会想那能好吃么……就这些小时候觉得都很好吃,因为不经常做,现在吃一次也挺难得的了!最常吃的还是面条和馒头花卷截头子,这些都是自己家做的,用的面粉是自己家种的小麦磨的面,因为都是手工制作,所以各家的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记得很少很小的时候,流行擀长面,就是用很长的一个擀面杖,把一个面团擀成均匀的一个又大又薄的圆片,然后一反一正折叠起来,再用刀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那些擀面厉害的人,切好面从中间轻轻提起来,再潇洒的摔一下,叠着的面条就舒展开了,就像压面机切的那样整齐,又轻轻放成一字的形状,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把其它的面也整理好。这种面条要么是做成酸汤面,要么就是臊子面,酸汤面是家常常吃的,臊子面就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了,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特殊的日子,才有臊子面吃。在草庙,没有一家的臊子面会和别人家相同,尽管用的臊子都是去年年底自己家杀的年猪,五花和腿肉等炼制而成,但是炼臊子各家配料都不太一样,我家每年准备两种形状的臊子,一种小肉疙瘩,一种片状,有时猪足够大的话,还会有块状的,做臊子面用的是小肉疙瘩形状的臊子。大火把后锅烧热,臊子放进去先融化,放辣椒粉,炒均匀就下葱姜,然后把切成小丁的萝卜或者白菜蒜苗之类的配菜炒进去,菜不能太多,菜多油少臊子面就不好吃了。炒好菜,留底油,从大锅舀两多马勺开水冲汤,把提前打好的鸡蛋液均匀浇进去,然后再给汤调味。臊子菜和汤准备好才开始下面,下的面就是上面说的手擀长面,面擀的薄,水滚过两遍基本就熟了,捞面也是技术活,不能捞太多,长面用筷子高高捞起来,再一层一层叠放进碗里面,放上炒好的臊子菜,热汤往上面一浇,红油飘起,亮黄的鸡蛋花,绿色的和白色的配菜,还有掩映其中臊子疙瘩,喷香的既视感。吃面的标配除了凉拌的白菜(天暖有青菜时)或者腌咸菜(冬天天冷时),还有醋,油泼辣子和盐,供不同口味的人来自由调配。可惜年幼时的我并不喜欢这么吃,怕辣椒辣嘴,还怕吃到肥肉,所以吃臊子面的我总是端着碗一个一个的挑拣汤里的小肉丁,有时饭都凉了还没挑完。写到这里仿佛,日子也没那么苦不是么?有谁知道就那个煮面用的水,要走三四里地,用驴驮回来,还有烧锅用的柴,要么是山上拔的蒿子,要么就是庄稼收完剩下的各种柴草,写一篇主要是要说,我们吃的真没传说中的那么差,当然,也并不好,但那时但凡有客人来,一顿臊子鸡蛋面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