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澍:探索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

作者:138*****280

2021-04-02·阅读时长9分钟

356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55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建筑师王澍(张雷 摄)

建筑学之危机

三联生活周刊:1987年,当时只有24岁的您写了一篇比较有轰动意义的文章——《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时隔多年再看,您当时对中国建筑危机的判断在当下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王澍:当时在中国建筑界发生了一场很激烈的争论:到底是功能重要,还是形式重要。从实用主义出发,肯定是功能重要——建筑首先要实用,然后是坚固,然后是美观,这是传统建筑学的一个基本定义。国内建筑学此前对“形式”的讨论是避讳的,而我们所谓的形式实际上都是在模仿以前的——我们称之为“样式”,基本上没有新的创造。但我认为“形式”不仅是一个形状,还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新的语言。所以当时我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作为回应。

现在看来,我在1987年写的《危机》一文的核心精神,到今天都没有变过;我当时预言的,或者说准备要做的事情,可以说我今天基本上做到了。

三联生活周刊:“江湖”上流传已久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您在《危机》一文里,把我们认为的大师都“批判”了个够。

王澍:我们中国的建筑学实际上长期处在没有理论批评的状态中,这是当代中国建筑学危机之一。在那篇文章里,从梁思成开始,一直到我的导师,我把中国建筑界的大部分人物都点评了一遍。

比如说,在我看来,梁思成先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整理是有重大贡献的。但是这个整理,对新建筑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贡献。梁思成先生其实是套用西方建筑史的一种办法;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皇家系统里的建筑,所有民间的东西,包括中国园林,不在他们的研究范围里,或者说不是首要的选择,或许来不及做。另外,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不能简单套用。用西方石头的那一套东西,研究木制结构建筑体系,对木头这套东西潜在的破坏就特别大。

当时林徽因先生在文章里也曾提到,中国建筑里的木结构,而且是装配式的木结构,跟当时正在发生的西方现代建筑里的装配式的做法特别像。她觉得这里面潜力特别大。在林徽因看来,中国的传统建筑天然就是一个现代建筑。

很遗憾的是,这套说法只停留在一个“说法”上,因为种种原因,之后再没有任何的进展。而西方的一套现代的东西进来之后,它不只是艺术的形式和语言,而且是一整个生产体系。这套生产体系替换之后,中国的传统建筑传承之火被熄灭了。

文章作者

138*****280

发表文章200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0946人

文字工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