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安诺什卡·香卡:不只西塔尔琴

作者:张玉雯

2022-02-23·阅读时长5分钟

612人看过
我们与世界的交流应当充盈在各个局部、个体的碰撞与交融场域之中。正是如此纷繁复杂的细部发生互动与变化,才让人类交织出无穷无尽的艺术“图纹”与样式。

2016年10月13日,印度西塔尔琴演奏家安诺什卡 · 香卡在伦敦南岸中心表演(视觉中国供图)

一般而言,后起之秀并不希望长久地活在前人的“庇护”之下,哪怕那棵庇护的“大树”巨大无边,也总想自个儿使劲长出一些“新的嫩叶”,才算得上找回了独特价值的自我。可往往残酷的是,青出于蓝未必胜于蓝,在前人已经成为无可撼动的大师之际,超越似乎成了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获得过六次格莱美提名的印度西塔尔琴演奏家安诺什卡·香卡(Anoushka Shankar)来说亦是如此,其父亲拉威·香卡,印度国宝级的西塔尔演奏大师,也是西方世界“印度音乐大使”。他的盛名已经写入了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史书之中,他身上所承载的音乐传统积淀和一颗包容开放的心也早已铸成了一座音乐历史丰碑。师承自父亲的西塔尔琴演奏、表演、创作该如何延续与生发,才不枉自己研习多年的印度古典音乐传统,她或许通常是既沉醉其中又负重前行。

拉威·香卡在世之时,安诺什卡的音乐轨迹相对单纯明晰,她是舞台上陪伴在父亲一侧的乖乖女形象,温婉而少语,时而会心一笑的眼神沟通着彼此心灵、技巧的默契。她手下的动作默默地跟随着“父亲之河”流淌,随着蜿蜒变幻步调来调整自己的步伐,此时她更像一位跟随者。这并非因为她还不足以充当主力,实在是印度音乐这条大河过于宽阔浩瀚,而这位伟大的父亲又过于伟岸。数百个拉格的音乐旋律框架、数百个塔拉的节奏型以及节奏型所组成的节奏模式,数十种拉斯用于贴合符合表演当下情境、心绪,这些需要经过无数时间累加的音乐文明遗产已经远超了一个人所能承载的容积。所以,印度古典音乐之外的世界,她似乎并不需要再去探寻更多的其他,至少当时看来是如此。

2001年,印度音乐大师香卡和女儿安诺什卡 · 香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同台表演(视觉中国供图)

拉威·香卡2012年逝世之后,阿诺什卡的个性和意图都彰显得愈加明显起来。毫不意外,她的音乐风格跨界与融合早就有源可溯,毕竟拉威·香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携手小提琴梅纽因、甲壳虫乐队一起玩音乐了,她不可能不受其父大胆创新的影响。我们这才发现,阿诺什卡原来一直和她同父异母的姐妹诺拉·琼斯一样,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出色女性。

安诺什卡对音乐有异常多样化的尝试,与其家庭环境、生长于西方环境中都不无关系,她发行的专辑中,有与爵士、流行合作的《上升》(Rise,2005),近似于“新世纪”(New Age)风格的印度轻音乐;与姐妹民谣歌星诺拉·琼斯追忆父亲的《追溯你》(Trace of you,2012),传递出一股甜蜜的思念;专辑《行者》(Traveller,2011)与同样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弗拉门戈音乐打磨出两者的并轨,弗拉门戈的各式曲式(palos)、西塔尔琴与爵士钢琴的交融,时时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惊喜;《黄金之地》(Land of Gold,2016)达成了与阿拉伯音乐的跨体裁对话,与之随行的还有那电子音乐的迷幻旋律。这些尝试与实验不一而足,对象、方向皆不同,却折射出了世界公民的胸怀。

西塔尔琴: 一种长约90厘米的长颈弹拨乐器,半球形共鸣体七根琴弦,其中四根演奏旋律,其他三根常用于节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共明显,伴随着主弦的发声而发出鸣响。

相较于父亲,阿诺什卡的音乐尝试从现在看来未必显得那么具有先锋意识,因为跨界成为了一种大主流,但其中的用心却不容错过,今天的她依然是一位创新者。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作品中更多地包含了她作为个体的主观情感与意识,更多地转向了寻求内在心灵的精神诉求,衍生出一首首暖人心脾、小而美的音乐作品。

《情书》CD 封面和插图

在最新发布的抒情主题专辑《情书》中,新创作的作品包含了七首歌曲。西塔尔琴的音色依然是音景中的主角,绵延逶迤的线条、繁复回旋的装饰细节、柔美悦耳的吟唱式叙述风格,让你忘却了西塔尔琴本身对演奏技巧的超高要求,反而顺理成章地沉浸其中。治愈系歌曲《明亮的眼眸》(Bright Eyes)是创作者自我疗伤的听觉文本,坚定的独立宣言《空间》(Space),情绪激昂、律动密集的《空间》(Space)都呈现出了她音乐创作中的不同面向。当中最打动我的无疑是《这些言语》(Those Words),“慵懒漂浮”的人声(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核心),听来自由即兴而实则极其精准,以非语义歌词的吟唱和别具一格的嗓音韵味,让我们触碰到了旋律中极为私密的美丽线条。西塔尔琴主弦的旋律在共鸣弦的共振中,泛出晶莹的闪亮之光;轻盈、明快而略带摇曳感的低音贝司和陶罐(ghatam)所营造的冥想性的空间,仿佛让人以更便捷的路径迅速进入了精神的异想世界,从而导向了深度的聆听。

   阿诺什卡手中的西塔尔琴就是她忠实的伙伴,她是如此描述她的这位“挚友”的:“当我需要呐喊、哭泣,或沉醉于我的喜悦时,它就是我的声音,一直都在。 我的宝贝,我的斧子,我的爱人,我的心。”西塔尔琴一直是她的声音,但她不只有西塔尔,38岁的她正视自我体验的表达,于是我们在专辑中感受到了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力量的增强,这也是音乐赋予她的力量与作用。正如拉威·香卡所认为的那样,音乐能够促进和平,为世界做贡献,所以音乐除了音乐本身,还有其他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附加值。

当下音乐家的跨界有了非常良好的趋势,呈现出异常多元的态势,是个体拥入世界怀抱的很好的切人点。正如近来在网络上看到的另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歌手塞米·尤瑟福(Sami Yusuf)2021年在阿联酋世博会上的一场丝绸之路演唱会“超越星空”(Beyond the Stars),他是一位驰骋于阿拉伯世界的流行音乐明星,他也同样能吟诵出肃穆静谧的经文。除了个人的全能音乐素质之外,舞台上以他为核心而集结的二十余位音乐家,操着阿拉伯世界的各式特色乐器,如弹拨乐器萨塔尔、萨朗基、达夫鼓、拉弦乐器凯曼恰等,也有来自印度的西塔尔、塔布拉鼓,还有来自中国的二胡等乐器。投射着光影的巨大穹窿之下,人类和鸣着各自的音响,唱着终曲《超越星空》,寓意十分明显。此时听者会发现,传统、流行、现代、古典,所有的标签本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他们只是操持着不同的音乐“工具”完成着同一项人类文明工程。不同的音色、元素跨越音乐的边界,铸就着听觉世界的多样性,但音乐表达的本质一直从未改变,共同呼唤着亘古不变的情感与梦想。

过去,我们常常把视线投向世界各个区域分别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但是在这片苍茫的穹庐之下,我们与世界的交流不应只有简单的双向,而应当充盈在世界各个局部、个体的碰撞与交融场域之中。正是如此纷繁复杂的细部发生互动与变化,才让人类交织出无穷无尽的艺术“图纹”与样式,延续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健康生长。

文章作者

张玉雯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