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不间断的梭机:车间与档案里的大生纱厂

作者:薛芃

03-18·阅读时长16分钟

584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164个字,产生19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纺织女工要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工作,因而大多养成了说话大声的习惯

经历过大生纱厂建国前阶段的老人,如今健在的已不多,丛强是一个。老人是1931年生人,今年94岁,住在南通市中心的老小区。这是当年厂里分的房,很多老“大生人”还住在这里。丛强的脸上虽布满皱纹却皮肤细腻,身体还硬朗着,每天要去楼下院里散散步,当年的事也记得清。1947年,17岁的丛强进入位于南通西北市郊唐闸镇的大生一厂工作,她在布机间,负责给纺好的纱做检验工作。这在纺纱车间里是个好差事,没有整日操控织纱机的女工那么辛苦。

上世纪40年代末进大生纱厂的丛强,已是“织三代”了,她的父母和父亲的姨妈都在大生工作,还有更多的远房亲戚曾经也依靠大生纱厂为生,她进大生纱厂做纺织女工也是顺理成章的。算起来,丛强的长辈们是上世纪20年代的“大生人”,那十年间,大生纱厂经历了自建厂以来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连续20多年的盈利到艰难维持,再加上1926年一手创办大生纱厂和推动南通工业现代化的张謇去世,这件事成为纱厂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谈起这些接近百年前的往事,丛强也只是后来听长辈说起,她并不熟悉,而她所经历的,是纱厂进入新时代的又一次转折。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18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9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