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杜普雷的秋日悲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13分钟

273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46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67年6月27日,英国大提琴家杜普雷(左,1945~1987)和指挥家、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在以色列结婚后返回伦敦


文/李梦

谜一样的杜普雷

《她比烟花寂寞》在1998年的圣诞节期间上映,口碑及票房皆佳,不单收获奥斯卡金像奖以及威尼斯电影节众多提名,该片导演阿南德·塔克与女主角艾米丽·华森亦各自获得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女主角等奖项。可是,这一自诩“揭开杜普雷隐秘人生”的传记电影却招来音乐家友人及众多古典乐坛同行的一致指责。

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韦伯说电影“糟透了”而且原著“十分狡猾”,他难以想象杜普雷的哥哥与姐姐竟然想要将她塑造成一个“专横甚至险恶”的疯子;著名钢琴家傅聪与杜普雷相识20余年,他眼中的这位英国大提琴家热情开朗,演奏时极富个性,“一点都不像片中的那个样子”;甚至,杜普雷生前的众多好友,例如小提琴家帕尔曼、指挥家梅纽因以及大提琴家罗斯托罗波维奇等,联名在电影上映期间于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声明,称“影片中的女主角,绝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雷”……

不过,当众多老友齐齐出面维护杜普雷声誉的时候,与杜普雷相伴半生的前夫、知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却缄口不言。这位以色列音乐家在爱妻患上多发性硬化症后避走法国另组家庭,多年来一直不曾被热爱杜普雷的乐迷原谅,也一直背负着叛离爱情的、自私利己的骂名。直到电影上映六年后的2004年,巴伦博伊姆在某次伦敦音乐会前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访问,终于谈起那些虽已远去却从未被人遗忘的往事。

“我不想伤害她,我想好好照看她,但是,我也得生活下去。”巴伦博伊姆接受访问的时候,一直在抽雪茄,“后来,我去了巴黎工作,在那里,我遇见艾琳娜(巴伦博伊姆的现任太太、俄罗斯钢琴家巴什基洛娃),事情就这样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了。”

巴伦博伊姆与巴什基洛娃同居、结婚,生了两个儿子。他的第一个儿子在巴黎出生的时候,远在伦敦的杜普雷正饱受疾病折磨,无法登台表演,无法练琴,无法行走,甚至连吞咽都越来越困难。巴伦博伊姆依然寄钱给她,为她请了一位24小时的全天候看护,只是,回去看望她的次数越来越少。杜普雷的家人在她患病后,也并不曾悉心照料她,她的母亲甚至将女儿患上怪病的祸端,归结于她背弃基督教而嫁给了一位犹太人。

可想而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杜普雷该有多孤单。对于那些慕名前来拜访探望的音乐家或乐迷,她甚至一上来便问:“你愿意和我做爱吗?”有人记得,那些年的她时常坐在窗边,要么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要么自言自语:“为什么我会遇见这样的事?”说着说着便垂下头,整个房间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没人知道“为什么”,不是吗?虽说杜普雷离开人世已经整整30年,但她那传奇且多舛的一生,至今仍是人们谈论不息的话题。我们爱杜普雷,爱她的奔放与自在,爱她演奏时满溢的热情,却总也读不懂她。我们无从知晓,舞台上、镁光灯下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朋友眼里充满活力、幽默且友善的英国女孩,丈夫心目中志同道合的爱侣与绝佳的音乐拍档,或是家人记忆里疯癫另类、举止乖张的控制狂,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她。

或许,她自己也不知道。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5613篇 获得53个推荐 粉丝4733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