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莫干山:民宿先行者

作者:贾冬婷

2017-09-26·阅读时长23分钟

231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840个字,产生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位于浙江湖州德清县的莫干山上至今保留着很多民国时期的传奇老别墅(于楚众 摄)

被激活的避暑胜地

我们初入莫干山是11月底的一个晚上,天黑得早,又下着雨,车在仅容两车交错的蜿蜒山路上越往上盘,雾气就越深重。导航终于提示到达目的地“颐园”,一幢石屋的剪影在茫茫雾海中浮现。想起在附近隐居的黄郛1928年带着家人第一次上山时,6岁的小女儿熙治见山头和屋宇都在眼下,还以为“与天已近”了。


“颐园”主人夏雨清(于楚众 摄)

第二天早晨推门出去,发现院子里已经铺上了厚厚一层金黄和绯红的枫叶,把这幢三层老别墅的白色外墙和连廊衬托得更加干净。夏雨清2000年秋天来到这里时,也是被这样的枫叶图景所吸引,尽管当时院子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雨水从屋顶一直漏到一楼地板,他还是动了心,想把它租下来。莫干山景区管委会的领导一听说高兴坏了,每次一到了杭州就请他吃饭,催他下决心。他告诉我,那时候莫干山景区的门票收入很少,维修都得靠财政拨款。但他当时还没买车,从杭州过来,要先坐城际大巴从杭州到德清,再从德清县城租辆小面包车到镇中心所在地庾村,得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在村里找到一辆车带他上山,全程几乎要花一天时间。在犹豫中又过了两年,房租从一年5000元涨到了2.5万元,他才租了下来,一租就是10年。他和家人平时住在杭州,周末到颐园度周末。“女儿小学时的各种假期,基本上都是在山上度过的。她喜欢小动物,养过狗,养过翠鸟,养过小鸡,还养过刺猬,在杭州是不可能的,在山上就可以。”


1930年宜兴富商潘梓彝建造的颐园,后成为莫干山第一家“民宿”(于楚众 摄)

如今女儿长大,夏雨清一家来得少了,但颐园还留着很多他们生活的痕迹——楼梯拐角处挂着女儿小时候的画像,一位负责打扫房间、烧饭做菜的阿姨已经在这里十几年,见人就热情地扑上来的大狗“小白”也俨然是这里的主人了。因为一开始要自住,偶尔招待朋友,夏雨清精心装修了五个卧室,每个都带空调和独立卫生间。“一开始租下来时根本没想要要开‘民宿’,当时也没有‘民宿’这个概念,就是拿来自己住的。后来发现,我们一家人最多只需要一两间屋子,其他房间空在那里没有任何价值,时间长了还容易坏,就把这些房间分享出去了。”

颐园成为莫干山的第一家“民宿”,起因是2006年附近搬来了一个新邻居马克。马克是英国人,之前在上海做一本英文杂志的主编。他第一次来到莫干山时下着小雨,空气湿冷,他觉得“眼前出现的不是上海郊区那种假模假样的西班牙式别墅,而是一个欧洲小村庄,好像是从阿尔卑斯、普罗旺斯搬过来的。这里很像北威尔士,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于是他带着夫人和两个小孩来山上开了一家咖啡馆,并把自己在上海认识的那些外国人都吸引了过来。那时候国庆节一过,所有旅馆就都关门了,“老外”们找不到地方住,马克就领他们来颐园借宿。“那时候的颐园是莫干山住得最舒适的地方,每晚房价1800元,还是供不应求。于是马克咖啡厅里的几个‘老外’也开始自己找房子开民宿,高天成开了‘裸心谷’,司徒夫开了‘法国山居’,莫干山逐渐热闹起来了。”


莫干山民宿“法国山居”创办人司徒夫(于楚众 摄)

这不是莫干山第一次被发现。莫干山的历史始于春秋末年,传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夫妇在此铸剑,这座山也因这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剑锋要清湛如水,剑气要纯粹明澈,必须借助上乘的山林、泉流环境,莫干之景色可见一斑。而它真正声名鹊起,是在20年代开始成为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最初是在1891年,美国浸礼会教士佛利甲从杭州沿运河“游猎”至莫干山,当时正值盛夏,而莫干山上竹木遍地,清泉竞流,清凉幽静,他认为这里是天然“消夏湾”,将所见所闻刊发在英文报纸上,吸引来大批传教士,白鼎、伊文思、洪慈恩等开始在山中购地建屋。莫干山上现在还留有英国商人贝勒在1896年建造的别墅,也是山上第一幢别墅。据说贝勒不惜重金,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从英国进口,水路送至山下,再由人力搬到山上。当时,莫干山与上海、杭州之间虽然没有开通公路,但水路能够通达,算是比较方便,沪宁杭一带传教士、洋商等纷纷在此聚集。据《莫干山志》记载,1896年之前,从沪宁杭去莫干山,“需乘大船至塘溪,易桨舟,过德清,抵三桥埠,再雇挑夫、轿舆,经杨梅岭、新凉亭、乌程桥至庾村,经老路,登山至荫山街,历七日方达”。到1898年,外国人的“莫干山避暑会”成立,制定了详细严谨的管理章程,并大举建设山中道路和公共设施,后来山上礼拜堂、公葬所、网球场、游泳池、银行、旅行社、旅馆、商店、西餐馆、幼儿园、邮局、电报局一应俱全,连商务印书馆都来开了两家书店。夏雨清描述莫干山当年的盛况:“那时候莫干山被称为浙江的‘上海滩’,杭州还是‘乡下’。当年的外文报纸上曾刊登过一条消息,说有5000个老外同时在山上避暑,上海的老外基本上都来了。山鸠坞那里有个杀牛场,每天杀两三头牛,因为老外要吃牛排。”

避暑地是近代亚洲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四大避暑地——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和莫干山,一开始均有西方传教士开辟、管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纬度较高地区居住的欧美人对亚洲夏季炎热、潮湿气候的不适应。莫干山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成避暑胜地,也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它位于天目山余脉,天目山山势西南高,东北低,从杭州湾来的南风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杭嘉湖平原进入莫干山,来自太湖方向的风也可沿莫干山的斜坡飘然直上,这就使莫干山“时时皆有风,处处有凉意”,温度比山下低十几摄氏度。而且,它距杭州45公里,距上海190公里,距南京280公里,是人口稠密的沪宁杭三角地带难得的清凉地带。但是,从19世纪末传教士购地筑屋起,尤其是自“莫干山避暑会”成立,莫干山的部分主权长期被外国人占据,华洋之间的经济纠纷越来越激烈。一直到1928年,“莫干山管理局”成立,莫干山的行政管理权才被正式收回。外国业主纷纷转卖房屋,民国要员、富豪、买办、社会名流相继上山修建别墅。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4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127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