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梁建章:中国人出游的互联网故事

作者:王海燕

2018-09-29·阅读时长9分钟

153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08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蔡小川 摄)


口述/梁建章  采访、整理/王海燕

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悄然兴起,我觉得干一番事业的机会成熟了。当时互联网非常热,风险资金也充裕,这是很好的创业机会。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之举,离开了供职的甲骨文中国公司,决心自立门户。为什么将创业的目标瞄准旅游业、选择做旅游类网站?我想,一方面是出于对国内旅游市场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直觉。

我在美国读书生活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开车去旅游,都是拿着地图,自己开车,订酒店,寻找旅游路线,那个时候美国的在线旅行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这样的自驾游很方便。但当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还相当缓慢滞后,人们出门游玩基本上都是跟团,“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游客的自由时间非常少,根本没有“自由行”的概念。除了景点游玩受限,订酒店、买机票都十分不方便,以前的旅游,酒店只能通过朋友或者公司的协议价来定,没有门道的,只能去了景点再找住处。每逢节假日旅游旺季,很多游客到了景点,却没有住处,到处奔波找房,旅游的大半时间在找房中度过。

我有一个同事讲过一件事,有一年她和朋友去千岛湖游玩,碰上旅游高峰,全镇都没有房间,他们坐着出租车满镇子跑,看到一家客栈就跳下去问,找得真是快哭了,最后终于找到一间房,两男两女就在那间房里窝了一晚上,可想而知,体验有多么糟糕。

可以看出,当时传统旅行社提供的服务是很不到位的,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有不足,就意味着旅游业的想象空间、成长空间会更大。而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虽然当时中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但是有数据显示,1990年到1997年期间,中国实际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最高达到9.9%,大大高于改革开放早期的水平。1998年中国的旅游业规模就达2391亿元人民币,旅游成为老百姓的第二大支出,甚至还高于汽车行业。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中国的旅游产业一定会是朝阳型的支柱产业。

另外,回到1999年携程创立的时刻,还有两个背景值得注意。一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就业,1999年中国正式设立了“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直接把旅游业推入了大爆发时期,旅游也正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总体运行质量较好的一项新兴产业;二是当时国内刚刚兴起在线预订,同时在线旅游行业又不需要物流配送,一定会成为中国最早崛起的电子商务。

有了创意后,构建团队成了创业的关键。一开始就是几个朋友,与我相熟的沈南鹏、季琦成了携程最初的创始人。当时我是甲骨文公司中国咨询总监,有较深厚的技术背景;沈南鹏是耶鲁MBA,有多年投资经验,具备相当的融资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季琦则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擅长管理、销售。后来,我又找到了时任上海旅行社总经理范敏,力邀加盟,和我们原来的三人构成了携程最早的管理团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携程四君子”。携程成立时,正逢互联网高潮,所以当时我们拿着计划书,就迅速从IDG、软银、晨兴等风险投资商那里融资了500多万美元。

但在我的设想中,携程并不是一家纯粹的网站。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旅游业的各种配套有多落后,比如飞机出行,直到90年代早期,在中国买一张机票,都还需要介绍信,后来发展到可以直接在票台购票了,但依然没有全国的购票网络。为了买一张机票,还要给卖票人递烟,这种奇怪的经历在当时见怪不怪。携程很早就开始做机票分销业务了,也拥有很好的和各大航空公司的联系网络、一个在当时比较好的呼叫中心,但规模始终比较小。

文章作者

王海燕

发表文章-5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574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