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数据时代,确定谁是爱着你的那个人?

作者:enid1024

2018-10-21·阅读时长2分钟

778人看过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分析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最近很是受教,听了一堂课,是东南大学的一位年轻的80后副教授讲授“大数据时代,如何对非结构性数据进行深层价值的挖掘”。

我立刻就转发了朋友圈。姐姐的女儿立刻就在朋友圈里私信我,在他们那所985的大学,80后的副教授已经不算年轻了,如今80后已经当上教授、博导的,也并不鲜见呢。

好吧,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数据。我们回到课堂。

教授为说明他的主题,讲了两个经典案例:超市如何利用购物数据,判断一位女孩儿已经怀孕?又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推出啤酒与纸尿裤这样的一个成功的组合套装进行营销?。

这样的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兼具。“非结构性数据”这样的专业名词,真正堪比我们刑法的“结果无价值论”、“无期待可能性”这样的专业名词,普通人哪能立刻就能听懂呢?

如果我不是经常进行复习的话,其实也常常要将许多法律专业名词的概念记得颠三倒四的。但是,我告诉你普通人是完全可以不用管这些听着挺吓唬人的名词。一般而言,在人文社会学科,即使在非结构性数据充斥的大数据时代,你仍然是可以试着运用常识来进行理解和判断的。

比如,为了让我们真正理解大数据分析的意义。教授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如何通过朋友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一个人对朋友圈内另外的哪一个人心存爱慕?

听着似乎很难吧,不过听他讲了之后,其实判断起来相当简单。

年轻的副教授认为:爱与被爱是一种非对称性关系,好吧,又是一个专业名词。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说爱者与被爱者是非平等关系,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无事总要找另一个人讲几句话,而另一个人却往往并不热心,总是“呵呵”应付过去。但即使在此情境下,这个交流者仍然契而不舍,继续试图交流,这样的数据差距越明显,那就越表明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存着莫大的兴趣和爱慕。

原来是如此简单,我听完之后感觉确实启发了思维。

再想想,其实要这么复杂吗?在大数据时代,显然你关注谁最多,那就表明你对谁最感兴趣。如果以朋友圈为限度来进行调查的话,互相的访问数据其实在后台中一查即可得出,只是目前微信并未向个人用户推出这个功能而已。而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里,访问数、转阅数、打赏数的排行,每天都有清晰显示,谁是真爱简直是一目了然。

有时候,数据的开发其实并不难,只是现在并未推行而已。只是,这样的数据无限开发下去,大约也会让人感觉索然无趣吧。若朋友圈内真的可以查阅到关注度的数据,比如“本周,点阅你朋友圈的排行榜”这样的一个数据功能,我想肯定会有人不再点开自己真正关注的那个人的名字。

究竟爱着谁?这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理所当然保守的秘密。对于一位聪明而隐忍的爱者而言,他可以隐瞒过被爱者,甚至隐瞒过自己,他又何尝不能隐瞒过在这世界上似乎无所不知的大数据呢?

183*****072laura 2人推荐

文章作者

enid1024

发表文章76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60人

镜中之人:我们观望的是自己,达成和解的也是自己。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