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郭沫若(1892~1978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9-29·阅读时长2分钟

131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8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郭沫若


文/刘周岩   郭子介

学界公认的“甲骨四堂”中,郭沫若接触甲骨最晚,既非像罗振玉、王国维在早期就搜集、占有甲骨材料,亦非像董作宾亲自参与殷墟发掘,但他凭借在史学观念上的革新,后来居上,为甲骨研究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生于1892年的郭沫若与傅斯年、董作宾等年龄相仿,同为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五四”一代,知识结构与思想气质均大异于传统中国文人。1929年郭沫若开始甲骨卜辞研究时的处境相当特殊,此前他公开反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在日本的郭沫若之所以用大量精力研究甲骨文,并非仅仅出于“闲情雅致”,也不同于史语所考古组诸人的专业学术行为,而是与其自身整体的文化和政治抱负相关,所以入手角度颇不寻常。郭高度肯定罗、王等人已有的甲骨研究成就,但也提出:“中国学者,特别是研究古文字一流人物,缺少科学的教养,所以对此绝好史料,只能零碎地发挥好事家的趣味,而不能有系统的科学的把握。”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5613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4733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