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董功:“被网红”之后

作者:贾冬婷

2020-03-18·阅读时长15分钟

23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751个字,产生3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孤独图书馆西立面(苏圣亮 摄 /直向建筑事务所供图)



孤独图书馆阅读空间(陈颢 摄/直向建筑事务所供图)


“孤独”击中的社会情绪

现在回想起来,董功觉得“孤独图书馆”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魔幻性,也让他有了很多超越建筑的特殊体验。

在海边,沙滩上,建一座图书馆,这个想法本身就挺魔幻的。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董功曾对我讲起他在2014年3月第一次来到海边踏勘的情景:“天阴沉沉的,云层厚重。海是凝重的铅灰色,海浪有节奏地涌向沙滩,浪声低而远。沙滩上随处可见风吹过后一缕一缕的痕迹。一条旧木船半掩在沙子里,因为气候和风的侵蚀,好像已经静静地存在那里很多年。往远处走,又见一堆废弃的小房子,曾经是渔民的临时居所。在这么一个接近无限的均质风景下面,这些木船、小房子更像是海边的大地艺术。在他的想象中,图书馆也应该是静静地在海滩上,像一块存在已久慢慢风化的石头,当人走进去,能够感知到这片海的光线、风和声音。”这种大地艺术,让董功想起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的画。其中一张,就是一个老人坐在礁石上,远处是海浪,画面里所有东西都是凝固的,呈现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有一种近乎永恒的时间性。

这种景观和情绪下的建筑,注定带有某种抽离现实的孤独感。不过,当“孤独”变成一个传播标签,并被不断放大之后,其魔幻性就更加不受建筑师控制了。

“孤独图书馆?这不就是一碗鸡汤,拿来贩卖情怀吗?”最初听说媒体上以此命名,董功非常抵触,也一度被裹挟在各种质疑和争论里。不过,在图书馆建成五年之后,依然有新的事件在这里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这就不只是一个营销噱头了,可以引发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这个空间被偶然性助推成了‘网红’,各种各样的人对它产生好奇,从而激发了各种各样的使用方式:诗朗诵会、乐队演出、拍毕业照、学跳舞,甚至在靠海那一面举办过时装秀、图书馆用作模特的更衣室……建筑建成之后发生的这些事情,对建筑师来说是非常独特的体验,从中可以真实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与社会和公众产生互动的。”董功慢慢觉得,它一定是击中了这个时代的某种东西,与社会之间产生了能量,而且这种能量仍在持续不断地释放。

“孤独图书馆”的吸引力当然跟空间本身的力量有关。董功说,它并不完全是个传统的图书馆,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线并不完全契合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但同时也阴差阳错地带来了其他可能性,比如说朝海的前端是开敞的,而后端有一个阶梯形空间,于是天然地有了活动的舞台和看台。

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在当前语境下公共空间的新探讨。“中国人当前的日常居住以住宅小区最为典型,那些小区被围墙包围着,你不认识你的邻居是谁,里面也没有什么公共生活,这与传统居住是不太一样的。那么,公共空间发展到今天,和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社会格局、人的物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发生反应以后,新的可能性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都是城市街区的开放空间。而在一个离北京三个多小时的海边,一个私人社区里面,一块“飞地”上,公共空间怎么可能产生?但在“孤独图书馆”里确实产生了种种公共事件,其中充满了矛盾性和荒谬性。“可不可以激发出我们对公共空间边界的重新定义?到底是物理意义上的定义,比如说城市的连续性和开放性,还是说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另外一个层面?”董功说,在这里发生的,是网络社会的独特现象——网红制造、自媒体传播、人对自然的渴望——一系列复杂因素碰撞出持续不断的生命力。个中原因或许混沌不明,却也无法忽视。

似乎是要尽可能地捕捉和封存这种社会情绪,董功一直坚持不在通向图书馆的沙滩上加栈道。游人要在沙滩上徒步几百米,走得鞋里灌满了沙子。他觉得,图书馆和海之间的仪式感就应该这么直接。“修一条栈道,就好像把图书馆限定在一个坐标上一样,会破坏它与海的某种抽象关系。再说,人到这个海边图书馆来,城市里习惯的那种方便到底有多重要?”尽管,如今周围新建了很多建筑,图书馆已经不再“孤独”。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4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127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