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论语》| 各言其志:孔门弟子的人生进路相谈

作者:常方舟

2020-06-14·阅读时长5分钟

22328人看过

2.1《论语》 | 各言其志:孔门弟子的人生进路相谈

27.0MB
00:0011:47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古文素养课第5讲。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课程的主题是“各言其志”,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论语》。《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众弟子讲学论道、修身处世的言行,它不仅指引着一代代中国人修身齐家平天下,还塑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时至今日,《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可以说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深深贯通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钱穆先生甚至说过,在未来,《论语》应该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必读书。


《论语》


在讲今天的课之前,我想问一个大家肯定被问过的问题:你理想的工作是什么?你想成就一番什么样的事业?先不着急回答,我们来看看千百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关于人生进路的讨论。

2

我先给大家读一下今天的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

这篇短文讲了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问他们讲,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呢?

这里提到的颜渊、季路都是孔子的学生。颜渊,也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季路的名字叫仲由,字子路,或者季路,也是孔子最重要的门徒之一。这两个人都是“孔门十哲”中的人物。

,侍奉,侍立。站在孔子身边,等待孔子教诲。

,上面一个来去的“去”,下面一个器皿的“皿”。这是一个文言文常用字,一般表示“何不”的意思,也就是为什么不。

面对老师的提问,弟子们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接着往下读。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路的意思是,我的志向就是把我的财富,包括车马啊,衣服啊,都拿出来跟朋友们共享、分享,就算都用坏了,用破了,我也不会感到懊恼。

首先我们听到的是子路的回答。这里重点关注一下子路提到的“衣裘”二字。

关于此处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衣裘”,另一个比较常见的版本,是“衣轻裘”。多出来的“轻”字很可能是衍文,但多了“轻”字后,语法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衣裘两个字本来都是名词,加上“轻”以后,“衣”便从原来的名词变成了动词,就要读四声“yì”了,也就是穿衣的意思。

 

在文言文里,声调根据词性来转换的做法是很常见的。比如,食品的“食”,做名词用时,就读作“食”,如果用作动词,表示“给……吃”的含义时,要读作“sì”。

敝,的意思是破的、坏的。这里是使动用法,也就是让车马、衣裘破败,意思就是把它们用坏了。

敝之而无憾的憾,也就是遗憾的“憾”字,在这里是懊恼之意。文言文中表达“遗憾”常常用爱恨的“恨”,而“憾”在古代反而表示懊恼的意思。

 

子路说完,轮到颜渊发言了。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颜渊说,我希望自己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也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

这里的两个“”字,是不要的意思,所以和母亲的“母”中间的两点改为一撇的“毋”通假,读作“毋”wu2。在文言文中,有无的“无”,“母”中间的两点改为一撇的“毋”,和请勿打扰的“勿”这几个词常常互用。

,意思是自夸,自矜。

,好处。

施劳,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把辛苦的事情施加给别人,第二种是张扬自己的功劳。这里我们取第二种解释。

 

听完颜渊的回答,子路也很想知道老师的志向,所以就向孔子提问。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您的志向如何呢?

 

孔子便做了这样的回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我的志向,或者说愿望,就是老年人都能像我一样安详,可以安享晚年;朋友们跟我在一起时,能彼此信任;跟我待一起的年轻人,等他们长大以后,还能想起我、怀念我。

这里的“安、信、怀”三个字都是使动用法,也就是“使之安、使之信、使之怀”的意思。

4

下面我们从头到尾来串讲一遍: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对他俩说:“咱们来谈谈各自的人生志愿吧?”

子路回答说:“我愿意真心慷慨地对待朋友,自己的车马和好衣裳都拿来和朋友一起用,用坏了穿旧了也不在乎。”

颜渊回到说:“我愿意做个谦逊的人,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反过来对孔子道:“请先生也谈谈自己的志愿。”

孔子道:“我只愿老年人和我在一起能过得安详,朋友们和我在一起能互相信任,跟我待一起的年轻人长大以后,还能怀念我。”


孔子


5

解释完原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之间交流的氛围是非常轻松的,交流的内容也很稀松平常,就是谈谈各自的理想和志向。孔子对学生们表达出的志向并没有做出价值判断,他没有说颜渊的志向更高远,或者子路的理想更有价值之类的话。

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石之一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在今天也是很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两个学生回答孔子问题的内容来看,我们也能发现颜渊、子路在性情方面的差异。颜渊更重视个人修养,提到的都是对自我修身的要求;他回答的重点可以总结为“礼”,就是安贫乐道,谦而有度,这和他的理想以及克己自尊的道德素养是一致的。

子路则更重视人际关系,表达了自己在拓展人际交往方面的愿望。子路性格一向耿直果敢,甚至有时候被孔子嫌弃做事有些鲁莽,他的追求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义”的精神,他认为和朋友分享是最重要的。

而孔子的回答,可以说兼具了两个学生的内容,之所以能使少者怀,不正是因为他的个人修养高吗?另一方面,能使朋友信,也是他“礼乐治国”的理想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这些朴素的追求乍看很是平常,实践起来却极其不容易。不说大话,知行合一,才是最难得可贵的。

这段师生之间的对话虽然很短,却意味深长。儒家思想就是在阐述《论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几乎贯串了两千多年来的治国理政,甚至在今天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现在,请大家想想一开始问的那个关于人生理想的问题。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前可能是科学家、宇航员,现在的回答就更丰富了,你可以做IT,设计师,或者任何能改变世界的职业。时间改变着我们每代人,不变的是发挥个人价值的渴望。

 

好了,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这一则短文虽然不长,却通过一小段师生之间的对话,表达出了孔子的思想内涵。如果简单扼要地概括儒家思想,那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而今天这短短的一小段中,已经包含了“义、礼”的思想,可以说是言简意赅的典范之作。

感谢收听《古文素养课》,让我们相约下一讲。

转发海报与朋友分享古文之美


文章作者

常方舟

发表文章107篇 获得64个推荐 粉丝793人

2006年上海市高考文科状元,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复旦大学硕士、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章学。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常方舟·古文素养必修课

细读经典100篇,解锁高阶读写力

83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