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东击西
2020-06-29·阅读时长2分钟
主持人:徐涛,“声动活泼”创始主理人
嘉宾:Queennie Yang,BoF中国编辑总监
06:03 时尚行业是否比其他行业有更多“白人中心主义“问题?
14:30 技术以及时代变化给时尚杂志带来的变革?
45:55 新的反种族主义抗议的浪潮下时尚杂志有哪些变革?
随着席卷全球的美国反种族主义抗议运动规模的扩大,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母公司康泰纳仕(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Inc)也遇到一系列问题,两名高管因为种族偏见的指控而离职,其艺术总监Anna Wintour 也公开发表道歉声明。但即使没有这场抗议,时尚杂志本身也遇到很多问题。社交网络和网红们替代了时尚杂志原本但角色;杂志的广告商业模式收到互联网挑战,也使得之前大手笔的拍摄和选题成为不可能。
所以,时尚杂志会如何?是否还能好好存活下去。它存在的价值几何?今天我们请来了 The Business of Fashion,BoF 中国编辑总监 Queennie Yang ,聊一聊时尚杂志的尴尬境地。
观点摘录:
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战火烧到了时尚界——时尚媒体以形象著称,整个《Vogue》内部都在反思:是否非裔人种登上封面的次数不够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是否足够多元化?内部的运作机制方面,是否同工同酬?
其中,《Vogue》的母公司康泰纳仕旗下的美食杂志《Bon Appétit》的主编Adam Rapoport的助理是一位黑人女性。她公开表示,一直被迫在做打杂的工作,例如清洁主编的高尔夫球杆等。人们的消极、失望的情绪,正是因为《Vogue》这本各个维度制作水准都极高的时尚圣经,正在逐渐失去与其风格和权威相匹配的价值普适性。
回顾过去,2008年的7月刊意大利版的《Vogue》曾有推出过All Black系列。当时的时尚杂志最擅长用创意天马行空,用视觉语言来描绘社会议题;而法国版的《Vogue》则经常有裸体的形象出现,这些戏剧化的表达在当时的语境下被认为是大胆前沿的,如今则可能被认为是充满冒犯意味的。
在过去的中国,时尚杂志拍片使用白人模特的原因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杂志需要包装成“洋品牌”才能激发消费欲。如今,在国潮品牌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白人面孔却依然数量繁多,原因已经从“西方中心论”转变为成本考量——很多东欧的白人模特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实际上低于中国模特。
【相关概念】
提到的主演全都是亚洲人的好莱坞电影,声东击西往期节目:#74 电影|我们不理解的「疯狂亚洲富人」
提到的时尚自媒体账号:Diet Prada
编辑/严岩 剪辑/严岩 设计/张慧
|声东击西|
(点击图片可跳转声东击西所有音频内容)
这是一群驻外记者为你带来的播客。这里讨论城市与未来,电影与现场,也谈论技术创新与人类生活的变革。这里有一手的现场观察和体验,有趣有料的话题探讨,还有不定期出现的神秘嘉宾。
世界宽广,但人们被日常所限,那就让作为记者的他们,为你推开意想不到的窗户,看见不一样的世界,触及不一样的信息,激发不一样的思考。
本节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8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