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图们江北是故乡

作者:《江河》杂志

2018-02-02·阅读时长6分钟

1754人看过
白山黑水中,有这么一条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河流。说它简单,因为它的干流总长只有525公里;说它不平凡,因为它是中俄朝三国的界河,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就让我们站在珲春防川的眺望台,一起去感受图们江“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的魅力吧。

我12岁时开始独自在外求学,那时故乡还没有火车站,那条沿图们江的国道曾是小城和远方的唯一纽带。在很多人的眼里,图们江神秘、沧桑,围绕着这条仅仅525公里的河似乎有着说不完的历史。而作为生长在延边州的人,图们江就是一条故乡的河流。

尽管如今家乡已经通了高铁,但那条图们江边的国道似乎一直存在于有关家乡的记忆之中:拥挤不堪的小客车里曾装下了许多急切的归乡人,沿着图们江边弯弯绕绕地行驶。江水永远是平静的、温和的,好像是为了安抚那些焦急的心。而江的那一边是永远神秘的朝鲜。也许每个离家在外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一个记号,它或许是一座火车站,一张广告牌,甚至是村头的一棵树。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故乡近了。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图们江,就是那个标记。


站在珲春防川,俯瞰三国边界


图们江并不是什么大江大河,但特别的地理位置使她成为了一条天然的界河。图们江的名字来自满语“土门色禽”,译为“万水之源”。这大概是一种语言对于河流的最大赞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图们江、延边,不再是简单的“故乡”二字,于是我试图更加深刻地了解这条河流和居住在图们江北的人们。

 

源头:她从长白山上来 

同大名鼎鼎的鸭绿江一样,图们江也发源于长白山,她穿过整片长白山脉一路流进日本海。尽管从小生活在同属长白山脉地区的延边,但真正进入长白山,却是在2011年。

我曾在进入长白山之前对她抱有许多幻想,甚至一度担心是否会遇到水怪。但真正走近时却是另外一番感受。那天,汽车导航将我们带入了一条罕有人至的山路中,道路翻浆,牛氓乱飞,两旁的美人松笔直生长着。夏日的阳光透过树林斑驳地照在地上,这让我们感到长白山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邻中国与朝鲜边界。长白山脉,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历史上的长白山脉一直是东北人民生息劳作的场所。1961年建立了2150平方公里的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图为长白山瀑布。



比起天池,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长白山瀑布和森林中的小河。她们不像天池一样神秘、深不可测,却又美得那样自然,那样令人神往。我开始讨厌起了取景框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好像无情地破坏掉了那一瞬间最美好的景致。

走在长白山森林里的小路上,我开始关注每一条从我身边流过的小溪。或许它们,在几日之后会与我在家乡重逢。


长白山的溪流


这样的出生地,是否注定了图们江就是一条充满诗意的河流呢?我想起了许多大河的源头,例如长江、黄河,她们的源头也是细腻的、充满诗意的,却在流浪的过程中变得沧桑,或是温婉起来,这大概是个通理吧,就像人生一样,每一个刚刚来到世上的生命都是那样的娇小,而经历了世事之后,变得不同起来。河流的不同,源自于身边的环境,人也一样,人们生长的环境决定了人的品质,同样人又影响着身边的人。

这大概也是人们喜爱河流的原因吧,有时河流不单单只是一条河流。


流经:我们生活的家园

不论从自然还是人文的角度上看,图们江不过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河流。她既没有江南水乡的桨声和灯影,又没有西北高原挟带大量泥沙而下的磅礴气势;既不像汨罗江,因为屈原而闻名于世,又不似乌苏里江因为一首歌而广为人知。但她却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是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

15世纪以前,图们江两岸是女真族的聚居地,历史的风云变幻,使图们江在400年前成为了中朝两国的界河。图们江一路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4个县市,这使她与一个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联系,是的,这里如今是中国境内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地。


图们江下游的珲春圈河口岸,桥对面就是朝鲜


与相隔仅600公里的省会长春相比,延边的确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小城市特有的安逸是许多大城市寻找不到的,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又赋予了这里一些独特的色彩。

同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一样,朝鲜族居民赋予了延边一种欢快的氛围。这里有朝鲜族的歌舞、洞箫、奚琴。就像歌中唱到的“幸福的伽耶琴在海兰江边激荡,热烈的达甫鼓在天山南北敲响”。


延边冷面


而更让人眷恋的是朝鲜族的美食,每一个延边人都有着舌尖上的家乡记忆。炎炎夏日,赶回家乡就一定要先吃上一碗冷面,面条一定是现轧的黑色荞麦面,一定要配上从冰箱里刚刚端出的冷面汤,一定要放上许多辣椒,这才是延边的夏天;如果是冬天,就一定要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饭,锅里的汤一定要熬成白色,米饭一定是延边的大米。而延边的美食,绝不仅仅是冷面和汤饭。米肠、辣白菜、拌饭、紫菜卷……只要你想吃,几天几夜都可以不重样。

朝鲜族喜欢吃辣,但这与四川、湖南的麻辣不同,延边的辣是鲜辣,好吃的辣白菜不仅要放辣椒,还要放上延边特产的苹果梨汁,配好的调料要一片一片地抹在白菜叶子上,等待时间的发酵。


松茸


当然,除了这些美食,山里的野菜也是一大特色。春天的时候,朝鲜族的老妈妈会背着小筐走进深林,去采那些还没有完全舒展开的蕨菜,运气好时,还会碰见名贵的松茸……这些都是长白山脉赋予的宝藏。

 

支流:河流与城市的故事

不同于松花江流经许多城市,图们江似乎与城市的关系并不密切,或许是因为界河的原因,图们江总是存在于山林之中,隐藏于长白山脉,默默地存在着。而图们江的支流,却与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

拿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流经市内的珲春河是图们江的一大支流。同许多流经城市的河流一样,在早先的岁月里,她们是不起眼的,人们甚至不愿提起她的名字,只是说“那条大河”。而时间的推移让城市有了更多的楼房,“那条大河”成了开发商眼中的宝地。各式各样的小区建了起来,河流为它们增加了身价。漂亮的大桥修上了,休闲的栈道修上了,甚至连水上公园也建成了。然而,城市的发展带给人们便捷舒适的同时,童年时“那条大河”的原始风貌早已荡然无存了。这大概也是许多城市河流的宿命吧。


清朝时中俄边境土字碑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交通的方便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珲春去旅游,这个30万人口的小城甚至一度在7天内接待了24万的游客。在珲春,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许多前来旅游的俄罗斯人,甚至有一些俄罗斯人选择在珲春生活、养老。小城市,因此也开起了许多家俄罗斯主题的店铺,还有一些专为俄罗斯人提供服务的场所。

我曾经读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被鄂温克族原始的生活所陶醉。他们撑着独木舟穿行于大兴安岭的生活是那样令人神往。我想,大概只有那种生活才配得上河流吧。那么,城市之于河流又意味着什么呢?是赋予她新的生命还是将她原来的美消耗殆尽?总之,书中写道,游牧民族的鄂温克族人,离开了森林,离开了麋鹿,在城市安了家。

其实河流本身是无感的,是人们赋予了河流感情,又在不断剥离这种逐渐培养起来的情感,于是我们不断怀念,不断建立。这样的人类很复杂,这样的河流很被动。


图们江旅游景区游览图


出海口:鸡鸣闻三国

图们江的最后15公里,是俄罗斯与朝鲜的界河,再向上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珲春市。

沿着这段边境线行走,总会生出许多感慨。这里曾经是中国最窄的国境,窄到仅仅只有一条路。遇上大雨天,村民们想要出村,甚至要向俄罗斯借道。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级的旅游景区,人们在这里登楼远眺,可以同时看见俄罗斯、朝鲜和日本海。所谓“鸡鸣闻三国,犬吠震三疆”,也由此而来。

站在防川图们江旁眺望,江中的沙岛上,两个渔民在打鱼,远处能够隐约看见朝俄的铁路大桥,那是出海口的方向。几只海鸥停在栏杆上,一切都是那样平静。我想,尽管历史风云变幻,大自然永远是宽厚的。就像眼前的图们江,她不会为谁而流,也不会为谁而消失。


长白山温泉


今年十一期间又一次沿江而行,却给了我另一种感受。尽管刚进入10月,北方的最低气温已经接近零摄氏度。那天,秋雨下个不停,江面上泛起了大雾。这忽然让我想起了张若虚的初唐第一诗——《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尽管,并不是夜晚,又不是春天,江中飘渺的样子像极了诗歌的世界。我惊讶于这样的景色,忽然觉得这时的图们江不再有名字,她就是一条江,是属于自然的,这时的她不属于政治,不属于社会,不属于人群。她是诗歌中的一处,是一种情感。

图们江北是我的家乡,那里并不繁华,并不著名,但那里有我的乡愁、我的记忆、我的根。

摄/于梦欣


文章作者

《江河》杂志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707人

传播江河文化,普及水情教育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