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小团圆》 | 缺爱的人怎样学习去爱?

作者:韩松落

2020-09-22·阅读时长8分钟

37168人看过

01《小团圆》 | 缺爱的人怎样学习去爱?

22.5MB
00:0016:21

30年前说起张爱玲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陌生,经过30年的普及之后,再提起张爱玲,应该不需要从头说起了。但我还是对张爱玲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张爱玲是1920年出生的,出生地是上海,她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虽然维持着往日的威严,严守着过去的规矩,但在很多地方已经摇摇欲坠了。

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写作才华,少女时代就开始写作和投稿。1939年她考取伦敦大学,因为当时正是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她没能去成英国,而是进入了香港大学文学系。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回到上海开始以写作谋生。

张爱玲

起初她写的都是散文,但很快她开始写作小说。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请注意是《第一炉香》,而不是“第一香炉”。前段时间媒体在讨论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时候,把名字都给写错了。

张爱玲就是凭借这篇小说引起了文坛注意,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写作和发表了最重要的一批作:《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1944年她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出版,可以说她的开始就是她的极盛期,但很快就进入她人生的拐点。此后因为时势变迁,也因为感情带来的身心状况的低落,也因为她离开了大陆,失去了母语环境的滋养,张爱玲的写作开始走进另一个阶段,与此同时她几经辗转去了美国,最后在那里去世。

1950年代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逐渐被内地遗忘了。尽管她的作品还在香港、台湾陆续出版,她本人被台湾的文学青年当作文学偶像,但在内地读者这里,她几乎像是不曾存在过。

1980年代,一些学者和评论家开始了打捞行动,她的作品逐渐面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她本人的文学价值也被一再重固。

不过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要问,我为什么要用张爱玲的小说作为引子去解读感情问题? 这要从张爱玲的小说师承说起。

张爱玲小说气质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我们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但我们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叙事类的作品,不管是小说、戏曲,在今天看来多数都是很通俗的,是面向大众的。故事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也非常突出。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要有一个言情的传统,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文艺作品,更是把“情”当做一个核心,而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在她成长和写作的时候,又碰上一个很奇特的文学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带有启蒙追求的文学和低俗文学并存,大师和写匠都在努力地创造。

这个时期的作家其实非常的多,我们所知道的那些民国作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想了解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一本李楠老师写过的《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这本书介绍过当时的情况,当时的上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一千几百种小报,这些小报通常都是从“捧妓文”起家,什么是“捧妓文”?就是吹捧妓女的广告性文字。报纸上也有专栏作家,他们写的多半是肉稿,所谓“肉稿”就是很香艳的文字,也会有小说连载,通常都是情色小说或者色情小说,主人公都是妓女,很风骚的女子,这些小说的篇幅往往还很长,在报纸上要连载很久,出了续集又出续集,连载好几年,一旦作者想停笔,报馆老板都会上门苦苦哀求,希望他能够继续写下去。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李楠

从这里大家可以想到,当时的乱世中的上海人们都在通过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寻求慰藉?张爱玲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她继承了明清小说的气韵、腔调,很自觉地融入了当时的通俗文学潮流,开辟出了一条很特别的写作之路,并且以此为荣。从她的师承、性格、家庭环境,乃至当时的写作环境来说,她走上这样一条写作之路并不让人意外,但是她的出身,她受过的教育,她在香港求学的经历,又决定了她的写作能力远远高于她的师傅们,也高于同代人。

张爱玲小说是一种言情小说,但这个情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男女之情,而是世情。她用男女之情去折世情,用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去讲述人际关系和人性。在她的小说里,对男女感情、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复杂而深刻的描写,很适合提炼出关于男女感情,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心得。所以我们不妨用她的小说作为引线,去解剖一下困扰我们的情感问题。

首先,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部分,“缺爱的人,怎样学习去爱?”——从小说《小团圆》说起。

2009年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问世,这本书一上市就在书店卖到脱销,网上书店几次卖到断货。当时有人说这本小说的出版是当年文学界最大的一件事,如果年底之前没有中国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这本小说里的故事处处都能和张爱玲的生平对上号,陈子善先生更是把这本书定义为影射小说。把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散文读下来,再读到《小团圆》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生活的另一面,尤其是她的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

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里?父亲冷漠、毒辣,母亲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果断抛弃了家庭。张爱玲在父亲、母亲和继母之间周旋,磕磕绊绊地长大。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如果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长大之后性格和心理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感情问题的时候,更是无法妥善解决。张爱玲在这样一个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性格非常的特别,她敏感多疑、不合群,读书的时候和同学、老师都不合拍,经常苛刻的打量他们,揣测他们的关系,她跟母亲的关系也很纠结,她的母亲在困境之中跟她生活在一起,于是总要提醒她,是她养活了她,为她做出了牺牲。

《小团圆》张爱玲

张爱玲为此耿耿于怀,后来把胡兰成给的钱换了两根金条还给了她母亲,她母亲不肯收,落着泪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没有用,张爱玲硬是把金条再推过去,她的母亲在去世前想见她,她也硬着心肠不肯去,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她母亲的所有冷落和慢待,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没有得到过爱。一定要隔绝所有的联系,断绝所有的根系。

而在男女关系上,她的经历也让人痛惜,她对找上门来的胡兰成并没有设防,也没有计较他在政治上的不清白,明明知道他是一个集邮男,像集邮一样收集女人,却对他怀着宽容和种种不切实际的奢望,爱得毫无保留,全身心投入。也因为他,张爱玲成了公众的敌人,而且还为他患上了妇科疾病,为他耗干了感情,心灵枯竭。当然最让我们这些读者难过的事,他拖累了她的创作。

张爱玲书中的人物精明世故,为求生泼辣爽利,但她本人却完全不是那样。从《小团圆》里得到的感情方面的教训全是反的,负的,不该做的,比如不要过分敏感,不要用情太深,不要割断世俗的联系,不要轻易放弃希望。沉溺、颓废这些东西呈现在小说里会形成奇异的审美,但是落实在生活里一定是毫无美感的。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是一个正面的榜样,作为人的张爱玲其实是一个负面的榜样,我们要走到她的对面去寻找幸福。

很多带着原生家庭阴影的人,在情感方面都是我们的负面榜样,但是仅仅把他们当做负面榜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得解决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呢?

我想起一个电影,就是彭浩翔导演的电影《春娇救志明》。这部电影里有一句很重要也非常动人的台词,这句话是蒋梦婕说的,她说“我们都不能再当小孩子了。”

志明和春娇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2009年春娇和志明因为在巷子里抽烟而认识,并且变成了恋人。2017年他们走到一起已经8年,克服了种种矛盾,克服了“七年之痒”,终于走到了一个关卡,就是要不要结婚生孩子,面对关卡,两个人都有点犹豫,新的矛盾因此产生了。

春娇的问题在哪儿呢?

——她的父亲当年是个花花大少,在和她的母亲发生矛盾之后离开了家,从此开始做一个浪荡子。新交的女朋友,一个比一个年轻。春娇目睹这一切就丧失了对爱情,尤其是对家庭生活的信任,生活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中。她和志明去台湾旅行遇到了地震,志明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非常懦弱紧张,这样的反应做实了春娇的不安全感。

那么志明的问题在哪儿?

——他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少年,他的很多嗜好都是非常小孩儿的嗜好,比如喜欢收藏各种小玩具,喜欢和单身的朋友在一起,在亲密关系上总是处于一个消极的位置,一旦遇到麻烦,遇到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撤退。于是乎在春娇离家出走之后,志明的女发小也就是蒋梦婕扮演的这个女孩说了这句话,“我们都不能再当小孩子了”。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给志明也会给春娇带来那么大的改变?

因为很多人是主动不长大的,他们把童年创伤、家庭阴影当作一个借口,他们也读过心理学的书,看过心理学的讲座,没准儿还是心理学家的粉丝或者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对自身的性格缺陷看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能够找到这些缺陷的来历,比如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原生家庭铸造的行为模式等等,剖析其自己来头头是道,一针见血。但是他们往往就停在这里,不肯再往前走了。他们觉得“我已经知道我性格上的问题了,也能够坚强的直面这些问题了,这就足够了。” 遇到自己的懦弱摇摆不定的时候,只要找到源头,只要推给原生家庭就可以了。似乎只要是这么做,就已经对自己足够残忍了,就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了。这是把原因当作了解决手段,把寻找原因的过程当作了一种逃避。我的建议是:

第一,不要用童年阴影合理化你的行为,每个人都有点儿童年阴影,每个人也多少有点心格和心理上的问题,完全没有心理问题,性格问题,没有任何瑕疵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用童年阴影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有了童年阴影,那么我的纠结也是对的,懦弱也是对的,逃避也是对的,不安全感也是对的,不能够处理好亲密关系也是对的。一旦出了事情,只要反思一下我的原生家庭,反思一下童年阴影就够了,这样做是不可以的。

第二,不要停留在童年阴影里,找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都不算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往前再走一步,有问题就改变这种问题,有缺陷就修补缺陷。停在童年阴影里,等于是耍赖不肯长大,是给自己发送问题无法解决的暗示。

春娇和志明都曾经停留在自己的性格缺陷里,并且不断的给自己暗示,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爱情是不可能完美的,婚姻必然有问题,亲密关系必然会走向失败……这样想也对,但是当他们振作起来,勇敢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发现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在片尾的时候,张志明唱出了一首歌,歌中的一个关键的歌词是这样的:“相处也可以改变。”

第三,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要害怕给出爱。我遇到的很多有着严重的原生家庭阴影、性格阴影、童年阴影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很怕给出爱,很怕主动去爱,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个“爱的小气鬼”。但是爱这个东西是非常奇怪的,给出越多的爱就会拥有越多的爱。一个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非常害怕给出爱,在爱情里或者说在爱里都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但是如果你尝试着给出爱,主动去爱,会发现爱并不会用完,而是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你给,别人还,而且你还会滋生出更多的爱意。

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怎么办?反而要用付出爱来解决,就好像是冬病夏治一样,来自一个不和谐的原生家庭,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此就停留在整个阴影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我们要互相救对方,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救自己。救自己的方法就是学习长大,直面成年,从童年阴影里走出来。

文章作者

韩松落

发表文章7篇 获得44个推荐 粉丝15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张爱玲笔下的中式爱情

韩松落解读6部经典小说

8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