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2 史前 | 高庙白陶:掀起第一次艺术浪潮

作者:李新伟

2020-11-15·阅读时长6分钟

33835人看过

2.2 史前 | 高庙白陶:掀起第一次艺术浪潮

23.2MB
00:0016:5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新伟,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史前时代的考古学,涉及的年代大概从距今1万多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我今天想向大家讲述的是,我认为非常有代表性、非常精彩的中国史前时代的文物。

高庙文化:掀起第一次艺术浪潮

第一件想向大家介绍的,是高庙文化的一件白陶簋。高庙文化可能大家比较陌生,这个文化产生于一个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偏僻的地方,在湖南湘西沅江的上游地区。最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刚刚出版了一本白陶器图录,非常精彩。我当时接到这个图录,感到非常惊艳。谁也想不到,在偏僻的湘西地区,竟然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就制作出了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图录介绍的是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白陶,年代大概距今8000——7000年。以前,大家认为距今6000到5000年的彩陶文化,是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但现在看,我们应该改变这个看法,高庙白陶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实际上早在7000多年前,高庙文化就掀起了第一次艺术浪潮了。

▲高庙文化白陶簋

高庙白陶图像的主题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獠牙兽面,二是勾喙神鸟,第三类有点像木架构的建筑。

兽面的图像很抽象,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个完全写实的兽面。这些兽面图像主要表现一个扁长方形的大嘴,还有特别突出的四颗大獠牙,下颌的獠牙在内侧,上颌的獠牙在外侧。

▲高庙白陶簋獠牙兽面图像

中国史前时代描绘了一些有獠牙的动物,主要是猪和虎。猪一般只能看到两颗向上的大獠牙,虎这样的猫科动物的四颗獠牙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而且是猫科动物非常突出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高庙的獠牙神兽是虎的形象。虽然没有写实的图像,但是通过獠牙的情况大概推测这个动物是虎。

高庙白陶表现的鸟,最突出的特征是一个很大的勾喙,呈现、展示飞翔的状态,但有时也用简化的形式来表示。因为有如此特征鲜明的大勾嘴,我们推测这鸟应该是一种鹰,所以神鹰和神兽是高庙白陶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亚腰白陶罐(局部,千家坪遗址出土)

值得注意的是,獠牙神兽和勾喙神鸟经常是组合出现的,而且还经常出现在圆形图案的中心。就像这件高庙遗址的白陶簋,在这件陶器侧面,就是非常典型的精致高庙文化图像。图像中心是獠牙神兽的形象,獠牙神兽有两只小的眼睛,但是不是自己的眼睛,这个还不能确定。有一种可能是,獠牙神兽表现的是神鸟和神兽的一体,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鸟的眼睛。獠牙神兽的大嘴下面,有像舌头一样的图案,但是否表现的是神兽的舌头,现在也还难以下定论。因为只有在这张图像上又这个图案。

高庙05T15-0221):2白陶簋

獠牙神兽的外面有一个圆圈,圆圈的外侧分成八个部分。如果把八个部分想象成代表八个方向,左右代表东西方向的位置是两个鸟头,有圆形的头、眼,用短的横线代表鸟嘴。上下代表南北方向的位置是两个有尖顶的图像,也许是表现某种建筑,一种建筑的简化的表现。

在其他四个方向,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里一般叫作“四维”,是相同的图案,都是长方块里有黑三角,黑三角里有两根短线。这样的图像具体表现什么内容,现在还不清楚,也有可能是对某种建筑的简化表现。

像这样典型的高庙白陶图像,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内容。那这样似乎匪夷所思的复杂图像具有什么内涵呢?有两个线索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个线索是,这样的獠牙兽面图像会出现在圆形的中心;第二个线索是,在高庙的其他图像中,在圆形中心,经常出现另外一些抽象的、几何形的符号,包括著名的八角星纹符号,有时还有像绳子结一样的符号。所以,圆形中心可以有獠牙兽面、表现方向的八角星纹、像枢纽一样的绳子结。

这两个线索让我们产生一个推测,就是神兽和八角星纹、绳子结,所有这些图像都表现的是天极,天的中心,所有星象都围绕着一个不动的中心旋转,这就是天极的观念。如果我们在夜晚长时间观察星空,会发现所有的星宿都围绕着头顶的天空的中心旋转,这个天空的中心就是天极,靠近天极的亮星会被当作极星,不同时间的极星是不同的,五千多年前的极星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不一样。但实际上,所有这些极星都不是在真正的天的中心,极星本身也做微小转动,真正的天极的位置,是一片神秘的虚空。可能古人认为,这片神秘的虚空,由一个神兽天极之神在控制。这个神秘的中心是四方的起点,是整个天网结构的枢纽,所以会用八角星纹和绳的纽结来表现。

古代原始宇宙观

我们对古代原始宇宙观的认识,主要来自先秦文献的记载。比如传说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创制的《天问》里,有这么一句:“寰则九重,孰营度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圆形的天到底有多少重?因为按照原始的宇宙观,天有很多层。天分这么多层,有很好的结构。星象在天体中运行,都是谁设计的?它告诉了我们当时“盖天说”宇宙观的一些基本内容,天是圆形的,有九重,有以天极为枢纽的天网,星宿在天网围绕天极运行。

屈原还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意思是,像所有的宇宙星体,围绕着天极在旋转,按照一定的轨道和网络设计在旋转,这样的天极和网络又是系在什么地方才能维持稳定,让众星运转?这样的提问就让我们了解了“盖天宇宙说”在战国时期重要的基本内容。

高庙白陶器刻画图像

高庙的精彩图像告诉我们,这样的盖天宇宙观,在距今7000多年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圆形中心、表现八方和枢纽的八角星纹和绳子结纹饰,都是天极的抽象标志,用来表现天网的枢纽,表现天极是四面八方的起点。

神兽与八角星纹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很可能是“天极之神”的形象,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天极神兽”。天极神兽经常出现在神鸟的胸口,表现的是神鸟对天极神兽的维护,这回答了《天问》中“天极焉加”这个问题,就是天极依托在什么上面,才能保持不动,成为众星宿围绕的中心呢?答案是有这个神鸟在托着天极,保持天极的中心地位。天极的地位稳定了,日月星辰有了中心,就会正常运转,宇宙的秩序得到维护,自然就会风调雨顺,万物欣欣向荣,农业丰产。

那些木结构的建筑图像,大约表现的是天上宫阙吧,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读。但是由此可见,在距今7000多年的高庙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相当复杂的宇宙观,已经产生了以这些宇宙观为依托的丰富的神话,可能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宗教仪式。

▲兴隆洼文化石雕神人像

还有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宇宙观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了。在辽宁阜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石雕,是个高不到10厘米的小长方体,正面顶部刻着有四颗獠牙的兽面,与高庙的兽面非常相似。这是在东北地区辽河流域发现的跟高庙文化相似的图案。在淮河流域,安徽蚌埠有一个很有名的双墩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图像资料。双墩人很有意思,特别喜欢在陶碗底部刻画各种图像,遗址里保存比较好的图像超过100件。经过我最新的解读,这些图像大多是与天极观念有关的。在盖天说的宇宙观中,天正如盖在大地上的穹庐,说是一个巨大的碗也行,把碗倒扣过来,正如天的模型,碗底的位置正是天极,在碗底刻画与天极有关的图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估计晚上吃饭后,老人就会把碗扣过来,让孩子们围在周围,仰望星空,对照碗底的图像,讲讲天文知识,这碗就像教学工具一样。在碗底刻画天极图像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是一个挺好理解的事。

双墩碗底的天极图像有的比较抽象,比如表现四方的十字,表现天网的网纹,有些比较写实,比如尖顶小房子。也有些超乎意料,比如一件碗底上刻画了一只吐丝成网的蚕,好像表现了一只在天上的神蚕,天网是由它吐成的;另一件碗底上刻画了一头猪,被丝网缠绕,表现了更复杂的神话。可见,当时关于天极的神话相当丰富,很多内容在古典文献里面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推测。有些连推测也还不敢做,要期待更多发现,才能解读。

这些至少在7000多年前就形成的宇宙观和相关原始宗教仪式,一直被延续和发展。在距今6000年到5300年期间,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的史前社会普遍得到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出现了更复杂的宗教观念和仪式活动。而新形成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正是对天极之神的崇拜。比如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墓葬里面出土了一件玉鹰,胸口有八角星纹,明显与高庙神鸟胸口有獠牙神兽的图像具有渊源。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玉鹰

红山文化的一些被称作勾云形器的玉器,表现的也是飞鸟胸口有獠牙兽面的形象。此后的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同样继承了这个传统。

▲良渚玉琮王,神人兽面纹

这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件器物,距今7000多年前的高庙文化的有着精彩刻画图像的白陶簋。

擦亮尘封的文物

看见生动的文明


文章作者

李新伟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52个推荐 粉丝254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