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4 史前 | 西坡大口缸:古人也爱喝“红酒”助兴?

作者:李新伟

2020-11-15·阅读时长6分钟

38053人看过

2.4 史前 | 西坡大口缸:古人也爱喝“红酒”助兴?

18.5MB
00:0013:28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新伟,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史前时代的考古学,涉及的年代大概从距今1万多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我今天想向大家讲述的是,我认为非常有代表性、非常精彩的中国史前时代的文物。

大口缸并非等闲之物

我想向大家介绍的第三件文物,是我亲手挖出来的,就是西坡遗址的大口缸。这种器物因为口比较大,像一个缸一样,所以被称作“大口缸”,属于大型陶器,直径将近50公分,高也将近50公分。

▲西坡遗址,大口缸

大口缸出自一座墓葬,一共出了一对。这一对大口缸口径、形状都非常相似,上部有红色条带纹,上面空出一些圆形,没有上色。这些圆圈被竖线分成三组,在一件器物上,各组圆圈数量为3-5-8,共16个圆圈,在另一个器物上,各组圆圈数为3-4-7,共14个圆圈。3-5-8,3-4-7,应该有神秘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口缸不是等闲之物,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器物。

器物出土的地点是河南灵宝的西坡遗址。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它位于现在豫西的一个小县城,在河南的最西边。但在距今6000到53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豫西地区是文化核心地带。灵宝有个黄土原,南依秦岭,北临黄河,叫作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地,庙底沟时期的遗址特别密集,而且分成不同等级。最大的北阳平遗址面积有一百多万平方米,西坡是二级遗址,有五六十万平方米,小遗址只有几万平方米,甚至更小。这样在一个区域中的聚落等级化,是考古学认定社会发展的明确标志。

2000年,我们就开始发掘西坡遗址,在遗址中心发现了大房子,室内面积240平方米,地面和墙都用赤铁矿粉涂成红色,是很高级、很讲究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位于聚落的中心,应该是举行大型仪式的大会堂。

但我们在发掘过程中,更希望发现大型墓葬。因为以前在庙底沟类型的遗址中从没有发现过墓葬。我们特别期待用墓葬的资料来了解庙底沟社会发展的情况。所以在2004年,我们就开始大规模钻探,运气很好,在遗址南部真的发现了墓地。2005和2006年,就对墓地展开发掘。这对大口缸就是在最大的27号墓发现的。

▲西坡遗址,大口缸发掘现场

这个墓很特殊,墓口长5米,宽3.4米,开口面积17平方米,在当时属于最大的墓葬。开始发掘那天,突然起了一阵旋风,把我们装陶片的编织袋卷到空中,大家觉得这墓可能不是一般的墓,大家对发掘成果充满期待。庙底沟类型是一个相当强盛的文化,彩陶特别有特点,影响到了全国范围。所以大家公认的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相当发达。

庙底沟社会:领导者人热衷于大规模活动

以前对于庙底沟社会到底发达到什么程度,因为缺乏资料,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墓葬开始发掘以后,我们发现墓里填的不是一般的土,而是一种特殊配制的泥,而且泥里还有各种植物的叶子、花朵,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发掘过程中我们在泥里还发现了一些朱砂的痕迹。朱砂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材质。接近到墓底,我们发现墓底的中部是墓室,墓室上面用很宽的一条条的木板盖严,木板上还盖着麻布。布当然早就朽了,但是在填在上面的泥上留下了清晰的印痕。这么讲究的大墓,是第一次发现,大家的期待更强烈了,等待揭开墓室的时刻。

揭开墓室的一刻,大家都很失望,很惊诧,但也有顿悟的感觉。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男性,让我们失望和惊诧的是,他身边没有任何随葬品。他脚下有个方坑,里面只放了几件简单的陶器,唯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这一对大口缸了。让我们顿悟的是,庙底沟社会有不同于其他同时期文化的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治理方式。在这个社会里,应该更重视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比如在大房子里举行的公共的仪式。

在这个社会里,领导人的能力体现在组织大量人力和物力完成这些大建筑和大规模活动。他们生前不需要用奢华的物品炫耀自己的高贵身份。他们死后,也只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挖一个大型墓坑,可能有大量民众参加葬礼,就足以显示身份和威望了,并不需要奢华的随葬品。我们提取了墓主人腹部的土样,在里面发现了大量寄生虫卵,这种寄生虫经常生活在猪的身体里,表明墓主人生前吃猪肉的机会很多。我们对他的骨骼也进行检测鉴定,发现氮15这种元素含量比别人高,这些都说明他生前吃猪肉的机会远比别人多,所以墓主人是一位肉食者,是当时社会的重要领导者。虽然没有奢华的随葬品,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位重要的领导者。

大口缸到底是装什么东西的呢?

那这对大口缸到底是装什么东西的呢?先说一些细节,我们在清理的时候,发现大口缸的底部有沾了朱砂的麻布的痕迹,而且在大口缸的口沿上也有朱砂的痕迹。所以我们推测,在下葬的时候,大口缸的口是用麻布封起来的,用麻布盖住再用绳子把布捆住,而且麻布上应该是涂了朱砂。涂了朱砂以后,很可能又糊了一层泥,再用泥封好,来保存大口缸里放的东西。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提取了土样,但分析后,没有发现什么有机物残留,不能确定装了什么东西。去年,我的博士导师,现在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刘莉老师团队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她们刮取了附着在缸底、缸壁和缸口的附着物,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了红曲的淀粉粒。

红曲是一种增色剂,我们现在做红色腐乳就要用红曲霉,做红烧肉也可以用,做出来颜色红亮诱人。红曲还有一种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制作米酒的时候,加上红曲,就会变成红曲酒,颜色像血一样鲜红。现在南方还在制作这种酒。所以,刘老师的团队推测,这样的大口缸原来是用来装红曲酒的。

饮酒助兴

饮酒是仪式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庙底沟人的观念中,饮用血红色的红曲酒,可以更快地在仪式过程中达到沉醉通神的状态吧。

古埃及也有类似的习俗。太阳神拉的信使就需要饮用红色的啤酒,“以便他们能够像身体的影子一样快速地奔跑”!这种酒在埃及是用红赭石研磨成粉,放入大麦酿制的啤酒中,让啤酒看上去就像人血。 

西坡大墓的墓主生前一定主持过很多需要红曲酒助兴的仪式活动,他的葬礼上很可能就消耗了不少红曲酒。放两大缸红曲酒在墓中,可能是为了他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可以主持公众仪式,成为领导者吧。

我们知道,中国史前时代,黄河流域的主要食物是粟,也就是小米,长江流域的主食是稻米。但是黄河流域的很多遗址都发现了稻米,数量很少,肯定在食物构成中并不重要,当时的主食肯定还是小米。现在看来,这些稻米多半是用来做酒的,尤其是这种红曲酒一定要用稻米才能做成。这些稻米很可能是从长江流域交换来的,制酒技术很可能也来自长江流域,所以,西坡发现红曲酒,是当时的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的重要物证。

社会上层的远距离交流物证

距今6000至5300年这700年期间,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都取得了庙底沟社会这样的跨越式的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像西坡大墓墓主一样的领导者,他们特别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远距离的交流网络,交流各种神秘知识、礼仪知识、高级物品制作技术、领导策略等。红曲酒的制作技术和使用礼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播的。与西坡大口缸非常相似的大口缸,在同时期的各考古学文化中都有发现。

比如在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中,都有这种器物,而且也经常出现在大型墓葬中,有时候也成对出现。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的崧泽文化祭坛上,还有用大口缸祭祀的遗迹。可见,与红曲酒和大口缸使用的相关的礼仪和仪式活动,在各地都非常重要。

这个传统一直流传了近1000年,一直到距今4300年左右。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和墓地中,大口缸都是重要器物,很多上面有各种刻画符号。这件看似简单的大口缸,蕴含了很多关于史前时代仪式活动的信息。

擦亮尘封的文物

看见生动的文明


文章作者

李新伟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254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