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吟唱:古诗词的“新”传统

作者:艾江涛

2020-11-27·阅读时长9分钟

38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45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南山诗社的“大师姐”李若彬,资深出版从业者,毕业多年仍经常回校参加诗社活动,吟唱对她来说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平常走在路上也会哼起来(王旭华 摄)


一种新演绎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的一个活动室,我手中拿着刚发的曲谱,第一次听一群大学生吟唱刘邦的这首《大风歌》。台上教唱的大三学生张学杰,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告诉大家一些咬字技巧,台下20多名同学一遍遍地跟着吟唱。那是一种多少有些特异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博物馆中的一件汉代器物,忽然发出了声响。一种豪迈而感慨的情绪,应和着窗外的北风,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是成立13年的南山诗社每周一次训练中最为平常的一幕。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里的‘猛’唱的时候注意发‘mang’的音。”这首由戏曲家傅雪漪谱曲的作品,在一些咬字发音上明显借鉴了戏曲的处理方式。张学杰告诉我:“师姐以前也是这么教我们的。”在一届届学生的口耳相传中,南山诗社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吟唱传统。

南山诗社成立前,大陆并没有搞诗词吟唱的学生社团。长期以来,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基本停留在文本之上。可稍微熟悉文学史的人便知道,古诗词首先是声音的艺术,所谓“诗乐舞不分”。伴随流行音乐的变迁,诗、词、曲等文学形式虽有变迁,但翻开那些唐人诗篇,不论是杜甫的“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新诗改罢自长吟”,还是白居易的“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元稹的“休遣玲珑唱我诗”,便可发现,至少在唐代,诗词仍有诵、吟、歌、唱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流传至今的《魏氏乐谱》《碎金词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则记录了明清时代人们所唱的诗词曲谱。此外,还有不少诗词曲谱保留在琴谱与戏曲之中。

古诗词的传统演绎方式,随着时代风气的转化,逐渐消隐于历史之中。然而,诗词传统的生命力依然不绝如缕。南山诗社的成立,便与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永忠几十年来对诗词吟唱的坚持分不开。

孙永忠告诉我,他从小就从父亲那里接触到传统诗词吟诵。读大学时,又接触到不同的吟诵调:“陈新雄老师在处理苏轼的《江城子》时,用江西腔,偏传统吟调;王更生老师是河南人,他处理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把梆子戏加进去,唱的味道多了;傅试中老师是叶嘉莹老师在辅仁大学时的同学,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吟诵方式,把京韵大鼓的元素加进去,多了一些变化。”

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现代民歌运动兴起,不少古诗词与新诗被音乐家编曲演唱,一时风靡,其中代表便是邓丽君后来在1983年发行的专辑《淡淡幽情》。此外,台湾当时还有100多个民间诗社,专注于传统诗词的创作与吟诵。“那时的古典诗词通常都通过这两个渠道进来,二者并行不悖。到校园民歌之后,我们便加入和弦唱,等于改编古曲。”孙永忠说。

“我们那会儿写传统诗歌,写完之后照传统吟调发表,后来变成群队集体发表,就涉及到舞台表演的问题。大概在80年代初,我们这边做了一些尝试,各大学的代表队伍在舞台上集体吟诵。上舞台后,年轻朋友可能忍不住做动作,包括有些服饰上的变化,于是变为另外一种东西。”从传统吟诵调,到大学时以新音乐演唱古诗词,孙永忠真正有意识地关注诗词吟唱,还要从每年一度的“大专青年联吟大会”说起。自1983年起,联吟活动举办了20届,从起初自由随性的诗词吟唱,到第三届起正式举办吟唱比赛,参赛队伍因此更为注重服装与表演的综合效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联吟活动多年的实践,确立了“吟唱”这一兼具传统与新创的古诗词表演模式。

那么,究竟何为“吟唱”,它和传统的“吟诵”有何不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了解唐诗那个时代诗词的呈现方式。孙永忠解释道:“诵,就是诵读,照着诗的节奏、语调念出来,有一点音乐气氛,这是第一层次;接下来就是吟,把诵读基础加强,有些平声字可以拖长,仄声字缩短,好听不好听,要看吟诵者的音乐能力,或者看你的师承;接下来才是歌,歌是简单的人声,徒歌的形式,很多诗词,比较原始一点,比如《长干行》,可以用一些民歌的形式来唱;唱就更复杂了,是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谱曲之后,音乐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唱。学生们目前常做的是吟带歌,我们一般说吟带唱。”

也就是说,吟唱是尝试在古典诗词传统的“吟”和“唱”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形成一种新的古典诗词表现形式。2006年4月,孙永忠受邀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先秦两汉学会研讨会时,他特意带着几位由他发起的台湾东篱诗社的同学,在会后做了表演,冀望将这一形式“西进”传播至传统文化底蕴更为深厚的大陆。

王蒙当时还是文学院的大一新生,时隔多年,他仍记得当时的情景:“排练时孙老师为了配合气氛,教了我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唱着上去。第一次听到诗词吟唱,感觉非常震撼。中文系的学生对古诗词都很热爱,但没想到还能以这种方式呈现。之前老先生也吟,但吟诵很难记谱,不具备表演性质,和唱不是一回事。”

2007年4月,南山诗社正式成立,王蒙是首任社长。孙永忠与师大的康震、周云磊一起成为诗社指导老师。之后,在孙永忠的影响下,淮阴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相继成立采菊诗社、悠然诗社。这四个诗社的名字均来自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综艺时代的演员们

真人秀、艺考班、表演课、选角公司

163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