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2-22·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50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范丁梁
一
作为一门时常要面对身份认同危机的专业学科,历史学总是要在两个层面上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其一是历史认知的过程,其二是历史知识的功能。后现代主义和知识社会学在前一个层面上对历史学造成过巨大冲击,公众史学则在后一个层面上要求历史学自我革新。观察世纪之交以来的趋势,学科内外的讨论越来越从 “历史知识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理 ”转向 “历史知识如何才能有益于我们的生存和生活 ”。来自德国美因茨大学的历史学家安德烈亚斯·罗德(Andreas R.dder)所写的《21.0:当代简史》(以下简称《21.0》)正是在后一个问题上证明了历史书写的价值。他试图 “用历史的方法解释当代 ”,从而帮助人们以一种 “对未来无所畏惧 ”的姿态前行。
《21.0》的副标题是 “当代简史 ”。但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 “当代史 ”(Zeitgeschichte),而是一部新颖的 “当下的历史 ”(Geschichte der Gegenwart)。联邦德国当代史研究专业化的奠基者汉斯·罗特费尔斯(Hans Rothfels)曾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同时代人 ”所生活的时代和他们以科学方式对这个时代的处理。在这种相对化的概念中,时间上的划界就变成了当代史研究的关键问题,历史学家需要阶段性地调整 “同时代人之时代 ”的起点。一九一七 / 一九一八、一九四五和一九八九 /一九九○这些年份先后成为当代史的开端。当然,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是否意味着当代史书写中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仍有可争议之处。无论如何,当代史是一个以特定的时间阶段来自我定义的研究领域;与之相比,“当下的历史 ”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问题史学,它既不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也不以面面俱到为目的。在借鉴马克斯·韦伯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不同类型后,《21.0》的核心就是探讨: “在当代,什么是新的,什么又是历史模板的再现?”所以,在时间上,这本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起始点。它立足于当代的现象和问题,然后逐一追根溯源,“至于具体追溯到多远以前,则是取决于每一个研究对象 ”。
罗德先后分析了数字革命、全球经济、能源政策、气候问题、社会文化和结构变化、“祖国 ”、欧洲融合以及世界政治等主题。他总是先用丰富的事实去描述现象,然后指出问题,随之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分析现实与历史的相似之处和 /或全新变化,最后给出自己的评判。他把德国作为圆心,把欧洲、大西洋两岸、所谓的西方世界和全球作为一个个同心圆,然后站在中心向外投以目光。建构当下历史的全貌、权衡考量时代精神的枝蔓、审视所有重大趋势的影响、辨析政治争论和话语背后的科学思维拟设 —所有这一切对历史学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或者如罗德自己所言,是一个 “冒险 ”。在这场冒险中,他提出了富有洞见的观点,也难免有目光未及和偏颇之处。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