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2021-03-15·阅读时长6分钟
《电影时光》主题征稿正在进行中,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来稿请同时投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出云破月
如果要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选出一部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电影,那无疑是《你好,李焕英》。影片中的女主角贾晓玲为了母亲的幸福,宁愿接受自己未来不会出生,也要为母亲安排一段新的人生。
这个著名的“祖父悖论”(Grandfather paradox)几乎出现在所有与时空旅行有关的科幻电影中,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当属美国电影《回到未来》。
这部1985年上映的经典影片,被奉为穿越题材的里程碑之作。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但影片中的设定、桥段和巧妙的细节构思,依旧是科幻类影视剧灵感的重要来源,在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里都能看见《回到未来》的影子。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祖父悖论
《回到未来》的故事并不复杂,高中生马丁驾驶布朗博士发明的时间机器意外穿越到1955年,遇到了三十年前的年轻父母。

马丁发现,还在上高中的父亲乔治和三十年后没有任何区别,胆小懦弱、窝囊无能,被同学毕夫(也是以后的上司)霸凌也敢怒不敢言。年轻的母亲洛莲却和马丁印象中判若两人,漂亮又充满活力,完全不像后来只对子女们讲教条规矩,活在追忆往昔的梦境而无法指望现实生活。
为了回到未来,并保证自己仍能顺利出生,马丁必须找到年轻的布朗博士帮助他重新启动时间机器。与此同时,还要确保乔治、洛莲能够按照“历史设定”相爱结婚。
因为有着从无数科幻电影中汲取到的“常识”,我们不用思考就能猜到一个从未来闯入过去的人会对历史造成多大的破坏。
马丁推开站在路中间差点被车撞的乔治,本来是救父的英勇壮举,却因此让父母错过彼此相识的关键节点,进而导致父亲缺少了邀请母亲去舞会的机会。
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马丁几次好心办坏事造成的连锁反应,让母亲无法对父亲产生好感,马丁面临会否彻底消失的重大危机!

保证未来的自己一定会出生,这是每一个“穿越人”必须面临的考验,即“祖父悖论”。
它由法国科幻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首次提出,简单来说就是你回到祖父年轻的时候把他杀死,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你的父亲无法出生,你也就不复存在。悖论就在于,如果你没有存在过,又是谁穿越回到过去杀了祖父呢?
多重宇宙vs因果循环
物理学界提出的“多重宇宙论”似乎可以解决这一悖论。
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认为,当你回到过去时,其实已经进入了平行宇宙,你杀死的祖父是另一个宇宙的人。你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宇宙,于是他的生死,并不能危及你的存亡。
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就是基于多重宇宙论的疯狂设想,如果各个平行宇宙相互交汇,你遇到了另一个时空的你,将会发生什么?
《回到未来》毕竟是一部软科幻+喜剧的类型电影,所以并未过度引入烧脑的物理学理论,而是采用了更好理解的因果关系模式,即所有的一切都是发生在一条时间线上。
也就是说,男主角马丁在1955年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影响到三十年后。
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的干扰没能顺利相识,马丁积极补救,怂恿对洛莲有好感的乔治主动邀请她参加那个原本让两人“定情”的舞会。胆小的乔治当然不肯,马丁只好深夜潜入乔治家中,假扮成外星人,威胁乔治如果不邀请洛莲成为舞伴就把他的大脑溶解!
只有疯狂迷恋科幻世界的乔治才会信了马丁的邪。

可惜,按照亲儿子所说一字不差、照本宣科去邀请洛莲的乔治,还是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反而让马丁不得不出手,把恶霸毕夫狠狠收拾了一顿。
马丁逞了一回英雄,却把父母的关系越推越远。
这也难怪马丁想要透露未来的消息给年轻博士时,被他疯狂拒绝。
博士深谙“单一宇宙论”下的因果循环,坚定表示:“知道太多会改变我的未来……绝不能泄露天机,就算你是好意,也会带来反效果。不管你想说什么,我到时自然就会知道。
”时空旅行是人类的终极浪漫
从史前开始,人类就展开了关于“征服”的漫漫长路。古时我们说,人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现在也有豪言壮志,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摘下了那么多高不可攀的“星星”,却从未实现对时空的掌控。可越是控制不了的,越能引起我们的渴望。
无数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就诞生自这种渴望,时空旅行简直是人类的终极浪漫,就连《BBC地平线》都出过一期叫做《如何制造时间机器》的专题节目,介绍有关时空旅行的各种理论。
比如著名的虫洞理论,弯曲时空就可以创造出穿越的桥梁;又或者像闪电侠一样,只要超越了光速就可以看见过去的自己,实现穿越。
节目的最后提出一种假设,也许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早就定好的,不同的是你对它们的了解程度。
这是否意味着,当我们接受时间并非线性、因果可以倒置,才能真正拥有制造时间机器的可能?
听上去有些宿命论的说法在80、90后十分熟悉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里就有体现:李逍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救下赵灵儿,也因此成为了灵儿心心念念十年的逍遥哥哥。
于是“未来”成了“过去之过去”,这种非线性的时间设计在《回到未来》中也有几处例证。

回到1955年的马丁在餐厅看到尚且还是服务员的未来市长,脱口而出说他会成为市长!正是马丁的话给了服务员启示,让他有了成为市长的梦想;在那场父母定情的舞会上,马丁演奏了Chuck Berry的成名曲,却反过来给了这位未来的摇滚之父灵感……
未来取决于此刻
彼时穿越题材刚刚兴起,在那个还讲究武德的年代,一切跨越时空的行为都要有科学依据。
影片一开始,博士借着给马丁解释时间机器运作方式的机会,不厌其烦地给观众科普穿越得以实现的技术支持,十分old school。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以“大梦一场”为理由随便搪塞,或者来一句“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以戏谑消解严肃理论。
属于马丁的时空冒险精彩绝伦、险象环生,不过电影说到底仍是在讨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
回到过去的马丁拥有了和年轻的父母对话的机会,得以从不同的时空角度去认识了解自己的父母。
可是,拥有了堪称“人生作弊器”的时间机器,就真的能够修正过去的遗憾,让人生重启吗?
马丁一次次期望依靠小聪明、小手段让乔治、洛莲能够相爱,但次次弄巧成拙,甚至让洛莲陷入危险。
最新一季的《奇葩说》有一道辩题:“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你要不要看?”
这道辩题本质就是借助各种方法与过去时间的人联系,来影响过去,从而改变未来,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穿越。
那么,来自未来的信息,要不要看?
站在反方“不要看”立场的陈铭讲到了混沌原理,也就是蝴蝶效应,其理论的关键是“不可预测性”。
“任何一个细小的扰动,都会带来发散性的改变,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曲线……很遗憾,确定性是个迷茫的狂想,我们唯一能相信和仰仗的是现在、是自己,是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所以,最后马丁并没能成功撮合他的父母,是软弱的乔治终于鼓起勇气,从长期霸凌自己的毕夫手中拯救了洛莲。他一拳击倒毕夫的英雄救美,最终打动了洛莲的芳心。
在博士帮助下顺利回到未来的马丁,发现自己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父亲乔治变得自信、成功,甚至出版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和洛莲依旧甜蜜如初。

可见,真正能改变人生的,并非穿越时空的机会,或是得到“未来人”的帮助,而是性格和心态的转变。
改变未来的钥匙,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到未来》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未来可以改变、人生当然能重启,但不是利用作弊器实现。如果不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无论穿越几次都没有用。
从此刻起,积极去改变现状,就根本不用寻找、等待转变人生的关键时刻,因为人生的每一瞬都是重新开始的机会。
本文作者:出云破月
微信编辑:小风
监制:L.L.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02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