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

作者:陈赛

2021-03-19·阅读时长5分钟

15647人看过

发刊词 | 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

14.8MB
00:0010:46

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叫陈赛,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从去年开始,我在周刊负责一本新的杂志的创办,这本杂志的名字叫《少年》。我们去年做了4期样刊,从今年开始会固定在单月出版一个双月刊。因为《少年》要在中读出一个音频版,所以我今天来这里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杂志?以及,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通过这个杂志到底要表达什么。

我们为什么会想要创办《少年》?

前年我们就在讨论,因为杂志处在一个媒体的严冬季节,主编很希望能够扩大一些不同的方向。从疫情之后,我们就开始在想这件事情,但是一直都很犹豫,不知道要怎么做。

当时我们刚好在做一个封面故事,讲的是一个高中的哲学社,这期封面故事讨论的是“高中生是不是需要学哲学,为什么要去学哲学”这样一个题目。我和一个同事去采访几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那时刚刚考上美国的一所大学,打算去学哲学,和他聊天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知识很广博,阅读显然很广泛,他也乐于展示一种思辨的姿态,嘴里不停地会冒出康德、福柯、齐泽克这些让我都觉得很难的哲学家的名字。

后来我们谈到他的初中生活,他一下就沉默了,他说初中是他长这么大最苦闷的一段人生,童年愉快的状态还没有完全结束,一下进入到一个赤裸裸的以分数来衡量一切价值的体系。他不属于智力超常、成绩顶尖的孩子。因为成绩一般,不仅开始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霸凌和恶意,也朦朦胧胧的意识到成年人的虚伪和冷漠。

当一个孩子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有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可能直接去求助一些文学、哲学,他要去解答他的苦闷,他可以去读托尔斯泰,读陀思妥耶苏斯基,读柏拉图,读康德,但是他说他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孩子,所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自己的苦闷无能为力。

这个孩子后来很顺利长大了,长成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但当时我知道这件事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还是忍不住想,那三年的痛苦和迷惘,能不能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所以在那次采访之后,我回来和主编说,我基本上定下来要做这本杂志,我觉得我可以试试看,应该还是会比较有价值。

《少年》从去年第4期的时候印量已经达到15万,很多人都认为很不可思议,毕竟现在纸媒能够在刚刚创刊就达到这样一个印量,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少年》创刊号的封面插画是一个男孩,独自面对茫茫大海。世界静默无语,人生的风浪蓄势待发,即将卷起千层浪

这从侧面就告诉我们,一方面,孩子们真的很缺乏这样的读物,另外一方面,其实很现实,父母可能不愿意为自己花钱,但是很愿意为孩子花钱。所以这就是这本杂志之所以能够存在下去的一个理由。

至于这本杂志的价值,其实在我自己的脑海里,这本杂志其实是给初中生看的,在12岁到14岁这样一个年龄段,有些孩子可能在小学四五年级就会愿意读一些其中的文章。另外一些孩子可能到了高中,他觉得这些东西仍然对他有价值,他也会愿意读。

所以年龄段不是限制,但我个人认为这本杂志针对孩子的心智应该是初中阶段的水平——12岁到15岁的孩子,他们的特征是很明显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在面临一个非常剧烈变化的状态,无论是他们的身体情绪还是心智,在荷尔蒙的驱动之下,会经历一些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变化。

当然他们的心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能够支撑他们进行大量的独立阅读和思考。

我们之前也听到反馈,有很多少年读者其实已经可以读《三联生活周刊》成人版的杂志,但是《三联生活周刊》毕竟是为成人世界服务的,真正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还是不多,即使有,其实也是需要根据他们的性质进行一部分的编辑和修改。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智已经发展到能够支撑他们进行大量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但又不足以解答他们越来越多的困惑。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那个阶段,是一个帷幕刚刚被揭开的状态,成人世界就在你眼前,你能看到,但它不是你的父母曾经许诺过你的美好世界,而是一个很幽暗未明的、很不确定的状态。对于这个世界,他们其实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而且我觉得可能会以失望居多,因为其实各种可能性都是很受限的。

以前父母可能还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会陪他们读书,亲近自然、画画、听音乐,总是会鼓励他们掌握一门能够愉悦身心的技艺。

但现在,一切都不重要了。课本才是重要的,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但是我们知道这样一种状态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自己都经历过那个阶段,也知道自己当年缺失的是什么,所以你再重新看现在的教育环境,我们能看到哪些东西是被忽略掉的。

比如思考,怎么学会真正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学会推理和审视,学会辨析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学会判断一个论点背后的证据是否可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学校里真正教会孩子学这些的并不多。

比如阅读。有人说,科技发展到这种地步,阅读已经过时了。有了游戏,孩子怎么可能还被书本吸引?但是,我们相信,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阅读是多么重要,我们会觉得阅读阅读仍然是智识之光,情感之源,是我们探索自身,理解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英国作家叫尼尔·盖曼,他曾经说过:“那些你在恰好年纪读的故事,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可能会忘记谁写了它们,或者故事叫什么名字。有时候你甚至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如果一个故事触动你,它会永远与你同在,萦绕在你的脑海中那些极少探访的角落。”

所以我很希望这本杂志做的是同样的事情,未必是故事,也许是一篇文章,也许是一个问题,但是在这个阶段触动到孩子,能够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这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也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中国的父母现在都讲究亲子阅读,我们会给孩子讲故事,会给他读诗,但如今我们却任凭他们在学校里,因为“做学”的压力,学会痛恨阅读和书写。这样,真的值得吗?

再比如情感,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开始脱离父母,开始与同伴交往,但我们的教育里几乎从来不包含情感的教育。没有一门课会教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同龄人建立平等、友爱而持久的关系,如何表达爱,如何接受爱,如何化解悲伤与怨恨……

我们去年做的第4期里讲的就是友谊,当时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很希望从友谊的角度来告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维持一种友谊的关系,怎么去表达,怎么去接受爱?或者说我们是在杂志中践行我们希望表达的一些东西。

比如意义,人生意义一向是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如今,他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表达这种好奇。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斯坦福的教育专家,他说这个时代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问题,不是压力太大而是无意义,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为了某件并非他们选择的,也非他们相信的事情而努力奋斗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才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创造力和深度的满足感。”

我们当时就给这本杂志定的slogan是“智识启蒙,情感教育,意义追寻。”所以我刚才把这本杂志最重要的三个点——思考、情感和意义,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因为我之前在《三联生活周刊》童书的主题写得比较多,有一个英国的童书作家,他说过一句很俏皮的话:“年长者的责任是替年轻人焦虑,而年轻人的任务是嘲笑年长者的焦虑。”所以无论是否被嘲笑,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职责所在。 

非常感谢大家听这一期的节目,谢谢大家。




帮助每一个孩子

成长为有智有情的勇敢少年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01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380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少年》有声版(2020-2021)

9-16岁孩子的人文思维启蒙

5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