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3-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可驹
前段时间,小提琴家韩黛尔(Ida Haendel)去世,黄金年代的名宿又走了一位。她确实是一位难以归类的大师,风格独特,演奏与为人皆然。恐怕,韩德尔作为小提琴家最独特的操作之一,就是在1995年,首次灌录巴赫为无伴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和帕蒂塔全集。那一年,韩黛尔正好70岁,对很多小提琴家而言,已经是要考虑退休的年纪。这位大师却恰恰选择在这一年挑战小提琴曲目的巅峰,无论就技巧还是音乐修养来说,这套作品都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韩黛尔是弗莱什学派的著名成员,那一学派之中擅长演奏巴赫的名家不少,更不用说其中还出现谢林这样在整个20世纪最堪称现象级的巴赫演绎者之一。然而,直到灌录这套唱片之前,韩黛尔是不太经常被人们同巴赫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她也录过巴洛克名曲集,但整体上,都是效果更为戏剧化的意大利巴洛克音乐。巴赫的无伴奏全集对她而言,仿佛是过于知识分子化的一套作品。韩黛尔的保留曲目丰富,但整体而言,范围不算很广,主要集中在古典与浪漫主义时代。巴洛克作品演奏得不算多,虽然首演了一些当代作品,但录音方面基本就“现代”至沃尔顿。她的演奏或许算不上最光辉的超技流,却热爱演奏19世纪技巧大师们的音乐,表现风格并不夸张,却常常流露独树一帜的个性与果敢。到灌录巴赫的无伴奏全集时,韩黛尔先前的许多特质仿佛离她而去,但仔细聆听,又会发现大师终究还是不改初衷。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由于是神童出道,艺术生命又很长,韩黛尔一生经历了对于巴赫的表现风格的阶段性的转变。她自己在唱片说明书中也简单地谈到这些问题。少女时代,她亲耳聆听弗莱什与埃内斯库的演奏,而到灌录这套唱片时,同门的巴赫名宿谢林已作古人,本真演奏也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韩黛尔的演绎,仿佛是一阵清风吹拂而过,经过历史的发展,却又不限落在某一“时段”的影响之中。或者可以说,演奏依旧流露出弗莱什学派本质的特点,即采用扎实的技巧表达充足的音乐修养,且表达的方式务须自然。韩黛尔此时的巴赫演绎可说全以一派天然的风格为主,几乎没有“修饰”甚至“演绎”的痕迹,好像完全是自在地拉给自己听。关注其演奏的不同层面,则会让听者获益良多。大师的确把黄金年代的珍宝传播到了20世纪的最后几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为风格而风格,为立意而立意。说起来很简单,事实则不然。关于巴赫演绎风格的分歧久已有之,韩黛尔的演奏却唤起我们对于格鲁米欧、谢林等人的记忆,一言以蔽之,有一种品位很高的恰当之美。格鲁米欧与谢林的巴赫都是少用揉音的典范,但他们的音响表现又都没有任何刻意追求轻柔、纯粹的倾向。小提琴最为自然的歌唱美感在一个古朴的格局中得到呈现,不用刻意减轻运弓的压力,不用刻意揉弦,出于音乐表现的需要也不要刻意不揉。韩黛尔的音色魅力未必及得上那两位大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表现朴素之美却可说是一脉相承。她整体上揉音用得较少,但也没有洁癖。以往演出浪漫派杰作时,小提琴家追求宽广的色调变化,有时甚至不惜稍稍挤压发音(但在不过分的尺度之内),演绎巴赫的时候,她却追求完全的纯净和均匀。表现双音与和弦,韩黛尔的音量不大,层次控制却堪称杰出,不追求强烈共鸣的庄严感,而是清晰的结构表现中,以适中的、有时甚至是低徊的音量,将音乐表现引向沉思性的意境。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4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