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3-25·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76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侯珅 译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年生于奥伊廷,1826年卒于伦敦
韦伯致汉斯•格奥尔格•内格利
(注:Hans Georg Nageli,1773-1836年,音乐出版商和作家)
曼海姆,1810年5月1日
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再次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中,我利用第一时间恢复了我们与冯•旺根海姆先生(Herr von Wangenheim)之间早已建立起的联系,同样也要感谢你对我的作品的好评。
但我禁不住要谈及一个问题,它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简直无法令我保持沉默。你似乎是从我的四重奏(注:指《降B大调钢琴四重奏》)和随想曲(注:指1808年为钢琴而作的《随想时刻》[Momento Capricciosso],Op.12)中发现我是贝多芬的模仿者,这样说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一种恭维,但我对此完全不能同意。首先,我痛恨一切带有模仿痕迹的东西;其次,我的观点与贝多芬的大为不同,不能与他联系在一起。激发贝多芬灵感的那种强烈、抗拒、几乎是难以置信的创造才华都体现在其乐思编排的众多复杂因素中,也因此我只对他较早期的作品感兴趣;相反,其后期作品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混乱的喧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与新奇事物的争斗,其中偶尔会有天才灵感的神圣闪现,这说明如果他能选择对自己的奢华幻想加以控制的话,他有可能变得非常伟大。
尽管我肯定不会夸赞贝多芬的绝妙天资,但我依然认为我能证明自己的音乐在逻辑性和作曲技法方面的正确性,且每首乐曲都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因为我认为,艺术作品的目的就是要演绎来自个体思想的完整特性,在巨大的多样性当中,由第一主题所呈现的统一性应该永远都在熠熠闪亮。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篇有趣的文章刊登在1809年12月27日出版的第309期《晨报》(Morgenblatt)上,它可能会进一步阐明我的观点。
除了我有幸邮寄给你的那部四重奏之外,刚好我也完成了那首随想曲,不知道你是从何处得出结论,说我的所有作品都带有异乎寻常的特性。然而我希望,当我高兴地把我的其他作品邮寄给你时,你务必至少要理解我为实现清晰、和谐与情感表达而做出的努力。
因为你拒绝出版这部四重奏,我把它卖给了西姆洛克先生(Herr Simrock),所以请你尽快把这部作品归还我,我的邮寄地址是:C.M.v.韦伯,达姆施塔特(Darmstadt),霍夫曼理事先生(Herr Kammerrat Hoffmann)处。冯•旺根海姆先生告诉我说你希望在你的《钢琴作品集》(注:指Répertoire des clavecinistes,由内格利在1803年创办的一本当代钢琴作品期刊)中收录我的作品,我请你做出决定你需要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我很喜欢看到我的作品由贵公司出版,我也拥有各类作品的库存,我请你写信跟我说说什么作品最符合你的要求。
我需要你的快速回复,因为我将要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我不能在这些地方长时间停留。我相信你不会后悔与我建立起较密切的联系,也请你原谅这封信的潦草笔迹,与你通信我感到很荣幸,
C.M.v.韦伯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4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