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2-08·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72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谢尔·埃斯普马克
“昨天这里还是别的房子,/每走一步这个城市都在改变。/我能不能回到家/而这把钥匙还对得上门锁吗?”这是谢尔·埃斯普马克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首诗中的节选,他在描写“失忆”——从那时候起,他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开始出现了“失忆”的主题。
1985年,埃斯普马克在布拉格之行后写下的《布拉格四重奏》中这样描述道:“墙壁被刮过,粗糙的牛皮纸/抵抗它新的文字。”以展现一种文化在消失的声音以及感官几乎无法抓住的毁灭,就像米兰·昆德拉曾写下的,俄罗斯占领者正在抹除掉他的祖国的历史。在他看来,这正是“失忆”在“冷战”时期留下的一种更危险的形态。
“上世纪80年代,瑞典对历史的麻木不仁也在增长,特别是在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我曾经在瑞典学院做过一个让很多人不愉快的公开演讲,对我们历史记忆的丧失提出了警告。”埃斯普马克回忆,与此同时,他开始了题为“失忆的年代”的系列小说的创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0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