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月寒
2018-02-09·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02个字,产生3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摄于1939年)
如果你喜欢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非常喜欢,你会不会重走他(她)当年的居住路线、按图索骥找出作品中的原型地甚至原型人物?
答案是肯定的。
新西兰的“《指环王》之旅”、苏格兰的“哈利·波特原型地踏寻”、伦敦贝克街上的福尔摩斯故居等文学地理均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就深层次而言,这种“文学地图探寻”究竟是为了什么?
近30年来,空间概念在许多西方理论家的重新讨论与界定中产生了新的质变。究其原因,是因为叙事文体可以再现空间的艺术性。人类,因为生命脆弱和短暂,所以总在追寻某种意义上的永恒。文学作品由于准确记录了作家在某一瞬间的感悟和记忆,使得它成为人类最大限度追寻永恒的一种方式。所以,现在才有越来越多的这种“文学地图探寻”。由于我们在经历了文学的实地考察之后,某种程度上感觉仿佛离作家的灵魂更近,仿佛我们自身也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这种从文本横跨到现实生活中的验证感,是“文学地图”现象兴起的心理动因。
发表文章1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