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发刊词 | 在紫禁城中穿梭,领略故宫六百年

作者:祝勇

2022-02-13·阅读时长5分钟

16057人看过

01 发刊词 | 在紫禁城中穿梭,领略故宫六百年

18.8MB
00:0013:4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祝勇。从今天开始,我为大家讲述“故宫观看之道”

首先,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故宫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写作,出版了一些著作,有《故宫六百年》《最后的皇朝》《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等。此外,我还进行了一些大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比如在大型历史纪录片《苏东坡》当中,我担任总编剧。总之,我是以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介绍故宫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今天开始,我为大家讲述“故宫的观看之道”,我将采取以“空间带时间”的方式来进行讲述。因为游客在进入故宫旅行时,往往是从一个空间走到另一个空间,从一个宫殿走到另一个宫殿,再去一点点了解空间、宫殿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在我的讲述中,也会采取这样一个方式,跟游客朋友们到故宫旅游参观的习惯相吻合,通过不同的空间来一层一层地展现这些空间和宫殿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内涵。我就像一个导游一样,带领着大家到故宫参观,当我们从午门进去,然后游览了故宫的各个区域,最后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完成了对紫禁城600年的历史回望。我下面即将讲述的内容,部分取自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著作《故宫六百年》,下面我就开始为大家讲述“故宫观看之道。”

为何要营造规模庞大的紫禁城?

故宫原来的名字叫紫禁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它有两个“最大”一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一个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紫禁城

从工作和居住角度来讲,需要这么大的体量吗?我们知道,一个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不是无限的。巨大的空间,有的时候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难。比如清朝皇帝乾隆,他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我们知道,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下令来修建的,但是紫禁城里现存的很多建筑,都跟清朝皇帝乾隆有很大关系。

所以乾隆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乾隆建了这么多建筑,在紫禁城里大兴土木,他最爱的还是八平米的三希堂,就是养心殿里的小小一间。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这是紫禁城里唯一的太上皇宫。我们知道,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非常尊重他的祖父,所以他决定,如果自己能够活到在位60年的时间点,就会退位,去做太上皇。

为了准备他退休以后的生活,他早早就开始在紫禁城里兴建他的太上皇宫,就是宁寿宫。这个宁寿宫现在还在,依然对游客开放。但蹊跷的是什么呢?乾隆在退休以后并没有住进太上皇宫,而是一直住在养心殿里,最后他也是在养心殿里去世的。

所以,从一个人的工作或者居住角度来看,有的时候并不需要如此巨大的空间。为什么要营造这么大的紫禁城?它首先是超越实用,是为皇权服务的。就像汉代丞相萧何,曾经说过一句话:“非壮丽无以重威”,只有壮丽的建筑才能凸显帝王的威严,所以紫禁城才会修建成一座气势宏阔、复杂深邃的宏伟建筑。

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经有一个观点,就是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以至于现存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比如中国的青铜器、长城、紫禁城,都是复杂宏大的。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统治者的能量和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后面这话是我说的,这话不是原研哉说的。

下面这段话是原研哉说的:“如果中央君临天下的霸者,没有具备强而有力的统帅力的话,因这力量不足,将会被拥有更强力量的竞争者,取而代之,也会被其他兵强马壮的集团所吸收。而这些超级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让敌人看了心生畏惧感,于是如此豪壮绚烂,甚至怪奇的样貌才会应运而生。”

▲艾菲尔特塔

我非常认同原研哉的这段话,我想伟大的建筑都有实用性,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超越实用的。比如埃菲尔铁塔,它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以至于法国在为纪念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时候,这一方案得到了强烈的反对。当时巴黎几乎所有的知识精英,包括小仲马、莫伯桑等在内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师,都在巴黎的天际线受到损毁之前,联名上书,表达他们强烈的愤怒的抗议。他们说,连商业化的美国都不想要的埃菲尔铁塔,无疑将成为巴黎之耻。

埃菲尔铁塔的争议

著名哲学家罗兰·巴特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埃菲尔铁塔》。这篇文章是从莫泊桑经常在埃菲尔铁塔上吃午饭开始的,这不是因为埃菲尔铁塔上的午餐好吃,而是因为那里是巴黎唯一看不到埃菲尔铁塔的地方。在他们的眼里,埃菲尔铁塔不仅丑陋,代表着庸俗的工业趣味,而且无用,连塔顶餐厅的菜肴都不那么好吃。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为了使他的设计更有合理性,曾经给它找了很多事干,给埃菲尔铁塔找了很多实用的功能,比如空气动力测量、材料耐力研究、无线电研究等,但是对具有深厚审美传统的巴黎人而言,这样的辩护太过无力。

但是几十年之后,剧情就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埃菲尔铁塔不仅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它每年的游客量比卢浮宫还多,与卢浮宫比起来,埃菲尔铁塔无疑是一座空洞的纪念碑,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有高度。在1929年纽约克莱斯勒大厦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筑的最高峰,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体量,仅凭这些就使它成了一个符号,笼罩在巴黎的头上挥之不去。

刚才我讲埃菲尔铁塔,它的宏伟,它的纪念碑性,它的符号性是通过无法企及的高度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就可以理解,紫禁城为什么建造得如此宏大。在木构建筑的时代,建筑的高度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增高。我们知道埃菲尔铁塔是工业时代的成果,那么在前工业时代,不太可能制造出这样高度的建筑,所以紫禁城通过平面的铺展,通过平面伸展的宏伟、宏大,来实现了它的纪念碑性,成为一个代表皇权的不可逾越的至高无上的建筑。

也就是说,它所代表的皇权神圣性,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性,甚至对于皇帝本身,它也是不实用的。因此,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建筑空间在紫禁城里并不是太和殿,而是八平米的三希堂。紫禁城是秉承着皇帝的旨意营建的,所以它有为皇权服务的一面,但仅凭皇帝个人,是无论如何建不成紫禁城的。紫禁城的营建依靠的是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它的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说,紫禁城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更不是什么逆产,而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正因为如此,1987年12月,故宫成为中国首批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那么,从元到明清,紫禁城经历了何种风云激荡?且听下回分解。

在紫禁城中穿梭

回望故宫六百年

文章作者

祝勇

发表文章3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6人

作家、学者、纪录片导演,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祝勇·故宫观看之道

回望紫禁城600年

5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