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富俊
2022-03-18·阅读时长5分钟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我解读的《名物与草木: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世界》音频专栏。我是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潘富俊。
表面上看起来,文学和植物学八杆子也扯不上边,但仔细研读古典诗词、各种经典文献,甚至于章回小说,你就会发现文学离不开植物,植物也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完美的诠释。例如,全国各地都可见到白茅,果序成雪白状,被认为是洁白的象征。在古代,白茅便用来祭拜祖先、敬祀鬼神。而在更早的《诗经》时代则用来包裹礼品,比如《召南》篇里提到:「野有死麕,白茅包之」,年轻人在野外捕获了猎物,必须将此野物用白茅包裹起来,献给自己心爱的女子,才算是恭敬。因此,看到了白茅,就看到古人的生活、见证了古代的爱情,亲近了传统文化、沁润了古典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又能在山川绿野中获取知识的养分。每个人都可以与诗词相伴、与小说为伍,同时也可热爱青山绿水、钟情花草树木。
我从小喜欢大自然,对周遭的植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也喜欢阅读「故事书」、小说、小品文。小时候在乡下,喜欢跟着先祖父到处行走,看到不认识的植物,总会絮絮叨叨地询问先祖父该植物的名称用途,刚开始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来大概是被问烦了,所得到植物的名称都是「土发仔」(土里长出的东西),第一种叶形宽大的植物称作「土发仔」,第二种叶形窄小的植物也叫作「土发仔」,第三种又是「土发仔」。之后我才知道上当了,也许这就是以后立志要学植物的潜在原因,我要自己找答案。当年考大学、念大学,选择文科或理科挣扎了很久,后来就读和植物学相关科系,理科战胜了文科。但大学四年读文学相关典籍的时间还是远多于植物学。念研究所和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虽然研读植物科学几乎占据所有的生活空间,只是从未忘情于诗词歌赋,还是会抽空偷偷念一下文学作品。近年来,在研究植物之余,唐诗、宋词、元曲、章回小说悄悄地充塞了生活的所有空间, 偶而也干扰到「植物正业」。因此常常心生苦恼,植物学先呢,还是文学先?
年事渐长,植物的见识多了,部分的文学篇章内涵也在胸中膨胀。想想为什么不让植物学与文学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多年来,对文学内容中植物研究的广度、深度稍有增长,终于对古人笔下的情思、忧愁、倾慕之言,有更多体会。发现从植物的角度,可以解读更多的文学内容。
这门专栏共有45节课程,共包含三大主题,分成三大板块讲述:第一板块是中国的经典著作,包括历代学子必读的经书,诗经、楚辞、论语的植物典故,共15节课程:比如有孔老夫子「猗兰操」的「兰」,根据植物分布的特性和形态特征,可知是国兰中的寒兰;史书上说商朝的遗民伯夷、叔齐是饥饿而死的,而经过现在的科学分析,我们会知道他们是中植物毒而死的;「山上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的「蘼芜」揭示了爱妻被休的真正原因;负荆请罪的「荆」和拙荆的「荆」就是到处可见的黄荆等。
蘼芜,即今之川藭
第二板块讲中国文学盛世的代表作品,主要是唐宋诗的植物考证、植物的特殊意涵,15节课程:比如唐诗的玫瑰原来是玉石,后来才借用为植物名称;浪漫的大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是大树,而不是常吃的红豆食品;「荳蔻年华」的典故来源及原来意涵,和近代内容的演变等。
王维笔下的“红豆”,即红豆树的果实
第三板块讲中国文人的知识结晶,主要是章回小说中有趣的花草树木,也是15节课程,比如会细讲《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葬甚么花;《红楼梦》的文学药方:用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制成的冷香丸;用植物特性安排情节的《红楼梦》植物菊花、海棠等。
海棠花
古人之诗文用字向来精省简约,流传下来的文句字字都是珠玑。而阅读古典诗词歌赋,如有一字不解,意境就可能失之千里。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枝叶形态如何、有何用途、有甚么特殊文学意涵,都必须探究。
古典诗词经文中,古人的思维、情爱、离愁……等,一直影响到现代。诗文常常用植物作为「喻依」,来表现感情。把不容易表达或形容的话语,利用植物来暗喻、抒情。
深究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特征与诗文内容,你会发现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枫,说的不是江边的枫树;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红豆,不是零食的红豆;杜牧「荳蔻梢头二月初」的荳蔻不是白荳蔻,而是红豆蔻;韦应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松是华山松等。
华山松
你会清楚,古代文人会利用植物的特殊习性来安排章回小说的情节,刻划小说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如《红楼梦》中,木芙蓉是秋天开花的植物,以之代表晴雯,象征晴雯不偎权势的个性;黛玉葬桃花、写「桃花词」,桃花艳丽,但花开后迅即凋落,象征黛玉短命夭亡。《红楼梦》作者还以菊花做全书故事的分水岭,菊花的盛开和凋零,暗示贾府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
木芙蓉
植物也能够协助解决章回小说的作者之谜。对于今本《红楼梦》的作者,向来有不同的意见。分析全书的植物内容,可以得知第一个和第二个四十回应为同一作者所撰,而后四十回则显然出自于第二人之手。换句话说,从各回植物的应用分析,可以支持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为他人所续之观点。另外,从《西游记》有荔枝、龙眼、椰子、甘蔗等热带、亚热带等植物的描述,推知曾在浙江、南京谋事的吴承恩是该书作者的可能性,远大于一生都在西域工作的丘处机。
大学以后,读的虽然都是植物科学相关的科系,但仍旧无法忘怀诗文歌赋,特别是古典小说与诗词。课余之暇,大多沉浸在书桌上的故纸堆与古人神游。此时开始尝试去比对古文中植物所指为何,古人所言、所见之植物形态逐渐在脑中浮现。
二十多年前,负责台北植物园的规划整建,为了使植物园的植物解说生活化、趣味化,设置「诗经植物」「成语植物」等贴近民众的专题植物展示区。有出版社的总编,前来探询将诗经植物、成语植物以文字图片展现的可能性。于是有一系列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植物图鉴,即《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书问世。离开植物园后,在任教的大学开设「植物与文学」相关课程,也常常应邀到两岸各地演讲「中国文学中的植物」「诗经的植物」「红楼梦的花花草草」等。看到听众总是兴趣浓厚、热烈提问的气氛,心中有莫名的感动。可见文学与植物都是人类共同的资产,喜爱文学与爱恋植物是可以和各行各业并存的。这些都成为我讲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世界」的最大动力。
生活的内涵,不是只有科学、计算机、股票,或升大官、做大事、赚大钱。念古人诗、读古人书,一样有新观念、有新思维;一样有「黄金屋」「颜如玉」。何况「饱读诗书气自华」,数千年的文字精髓与古典文学,完全可以充实现代人的生活内容。讲授本课题,不仅为了能够和听众共享植物与文学的乐趣,更希望能够在系统性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趣的植物典故、植物的文学意境中,通过讲述古典文学中的野菜、瓜果、花卉等议题,有助于理解经典文学内容。 让我们就此开启植物与文学的奇妙碰撞之旅吧!
欢迎分享海报
一起开启植物与文学的奇妙碰撞之旅
发表文章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人
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