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在社会学的视野下,看懂百年中国

作者:贾冬婷

2022-04-16·阅读时长6分钟

23731人看过

发刊词:在社会学的视野下,看懂百年中国

18.4MB
00:0013:22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中读和三联人文城市的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很高兴再一次和大家在这里相遇。这一次,我要向大家介绍来自中读的社会学“第一课”《社会学看中国——开启现实问题的十把钥匙》。

▲《社会学看中国——开启现实问题的十把钥匙》

这趟旅程中,我们走进的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科——社会学。社会学在西方起源之时,便处于工业革命的和商品社会到来的巨变之中。人类的生存境遇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一种渴望探索现代社会中的生命意识强烈地被唤醒,这门异常“年轻”学科的诞生,就是伴随着探索新生活轨迹的使命感,以此重新组建人与周遭事物的关系与联结。

在上个世纪初,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起点,同样也处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洪流中。社会学在中国经历本土化,至今已有百年之余。一个舶来的学科如何在中国语境中找到自己的范式,人们又是如何用社会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我们想要在这个课程中思考与关切的重要议题。

内卷、“996”、性别、阶层区隔……面对当下诸多热议话题的围困,人们迫切地渴望找到一剂解决生活困境的良方,而社会学的学科逻辑,正是为我们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思辨方式与视角,用以审视这些问题背后人们的行为缘由与关系结构。

在中国社会学百年这样一个大节点之下,我们更有必要对社会学在中国的生根与枝繁叶茂进行一番回溯与梳理,这也是中读首次对这个学科领域进行探索。虽然这是“第一课”的尝试,但三联却对社会学早已有深厚的积淀,由三联出版的《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丛书,汇聚了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几乎所有社会学名家、名作,详尽地勾勒出一幅关于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图谱。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于是,在这门精品课中,我们借时间的脉络,为大家提供了一条接近社会学的路径,纳入了社会学涉及的关键人物、经典理论以及热议话题,带来一场学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呼应的知识盛宴。除此之外,社会学也被视作一门“研究具体现象的统合学科”,与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与交叉性,因此我们邀请了国内不同方向的权威学者,分别对中国社会学的源流与当下进行观照。

作为引领课程开场的总序,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飞舟教授和渠敬东教授,将以对谈的形式,整体性地讲述“什么是社会学”,以及如何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理解中国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学关切的并不仅仅是当下问题,更有“通古今之变”的宏大视野,因此,我们试图通过社会学,找到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连接点,从而搭建起观察中国的另一种眼光。

在课程上半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远方,聚焦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与传统。中国社会学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中汲取养分,如何与中国的宗族礼法、乡土社会等特殊的本土生态和社会底蕴相适应,在社会学引入中国之初,这个问题便由先驱们不断求索。因此,在课程上篇中,将会以对那时中国社会影响颇深的五个核心概念——何以家国、差序格局、以礼入法、宗族传统以及民族共生作为主导线索,并且辅以五位先驱人物对其进行的回应,来溯源中国社会学的经典命题和研究范式变迁,管窥社会学的中国化脉络。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巨额的战争赔款,转身变成列强对华输出西式教育的“奖学金”,以吴文藻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立志要用社会学的眼光和方法,改造当时的中国。在第一讲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铭铭教授将以此作为切入点,讲述“中国社会学”的枢纽性人物吴文藻,他的抱负及观点。面对西方“民族”、“国家”等概念给中国带来的冲击,吴文藻对“何以中国”这个问题,做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回答。不仅如此,他还培养了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李安宅等社会学人才,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社会。

▲暮年的吴文藻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等著名概念,为理解中国人“水波纹”式的关系结构提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视角。在对变动的中国乡村以及社会内在结构的观察中,他写下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著作,而在晚年,费孝通转向了人的内心问题,思考中国人的心灵安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将结合费孝通先生的人生经验,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求,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答费先生“从实求知”的学问精神。

▲工作中的费孝通

社会学的研究视野总是贯穿古今,瞿同祖便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注入了精辟的思考。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他尝试从法律史的资料中,梳理封建社会的运行肌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田耕老师,将带我们走进这部代表作,思考父权体系、家、婚姻、阶层、身份、儒家思想和礼教,这些关键词不仅支配着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施行,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的书写并不仅仅是人们认知中的常规学术范式,林耀华将传记引入社会思想的写作,《金翼》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成为了中国社会学写作史中的典范。在这本书中,林耀华以生命史的白描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老师将以林耀华先生对中国宗族问题的研究为核心,从而探究中国人社会生命的构造与轨迹。

▲林耀华

边疆地区长期以来都属于被忽视的地带。20世纪30年代,动荡的时局把李安宅推向边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波老师,将为我们讲述李安宅在边疆社会工作中,如何从多民族的文明交往中,思考现代国家的构建。

经历了先驱学人的学科奠基与建构,下篇我们将目光拉近,来看一看中国社会学是如何解释当下的现实问题。我们将从乡土社会、城乡关系、家庭关系、消费社会和数字世界五个议题出发,关切当下中国社会运行的机理,与上篇形成一种“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下”的呼应关系。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进行乡土中国的构建与想象。熟人社会、长幼有序、邻里街坊,乡村承载着人们理解个人与家庭、家族及国家关系的价值追求。对此,我们应该对乡土中国进行怎样的审视?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其中包含着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体系?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老师就以“乡土中国”作为观察与解释当下中国社会的切面。透过乡镇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独特的特征和面相。

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过程,社会学非常关心城乡的分野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刘世定老师将会以土地产权问题为切口,以小见大地讲述中国城乡发展中经历的现实问题。社会现实如何体现产权经济学的经典命题?城市化里的土地差权体现了哪些东西方认知差异?我们可以从中找寻中国城乡关系的踪影。

在第八讲中,我们将回到中国人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家庭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老师以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作为案例,从家庭社会学角度,聚焦于个体、性别与代际之间的种种复杂联系。周秉昆夫妇的婚姻如何反映家庭模式的理想与现实?从周家50年变迁中可以看到怎样的家国关系?这些问题将在吴小英老师的讲述中被解答。

热播电视剧《人世间》剧照

进入后现代,消费文化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被席卷在商品世界营造的符号浪潮里。但为什么说 “消费主义”标签被滥用了?在我们身边的“抢单”、“炫耀性消费”,背后体现了怎样的阶层认同?致力于研究消费社会学的中山大学教授王宁,将直击中国消费社会,为我们揭秘“买单”里的商品文化生产。

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种种枷锁和藩篱,但也同样让我们开始反思技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王天夫老师认为,技术正对社会“有意识地”脱离,而人逐渐被定义成了技术里的最大风险。在最后一讲,我们需要思考下数字世界的另外一面。 

社会学为我们带来的思考,并不只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现象,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是时候和我们一起,用这10把钥匙,开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答,在时代巨变的光影隧道中,定格家国与人世间,与社会学相遇。

 

用社会学的眼光

定格古今家国

透视现实肌理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7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社会学看中国

开启现实问题的10把钥匙

28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7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