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万物皆数——早期数学起源

作者:吴京平

2022-08-11·阅读时长13分钟

870730人看过
用独有的「吴氏评书风」开讲数学史。以故事为针、理解为线,用课本中“丢失”的知识为你缝合出中学数学的全貌。融合物理、历史、哲学、逻辑学等多重相关知识,带你展开一段精彩绝伦的数学探寻之旅,让你重新感受数学,治愈数学恐惧症。

01 万物皆数——早期数学起源

30.9MB
00:0026:43

这次咱们开一个新的专辑,就从数学的起源讲起。

我小时候在看伽莫夫写的著名科普作品《从一到无穷大》,一开篇,伽莫夫就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是两个贵族决定做一次数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字大谁赢。一个贵族说,“好,你先说吧!”。另一个贵族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3”。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大概是因为文化的问题,我是笑不出来,所以伽莫夫的笑话也就成了个“冷笑话”。但是你以为这真是的是个冷笑话吗?其实并不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还真的存在这样一个部族,他们最大只能数到 2,再大就搞不清了。这个部族就是生活在亚马逊雨林里的皮拉哈人。

这个部族很小,大概只有 200 人左右。他们主要就是以狩猎、打渔和农业为生,跟现代文明几乎是绝缘的。奇怪的是,这个部族的语言系统之中基本没有数字,他们日常只会说1、2、很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学者彼得·戈登对这个部族进行了研究。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比如拿出几块电池,然后让这个部族的受试者拿出相同的数量,如果只涉及到两三块电池,那么基本没问题,但是数字往上增加的时候,他们的成绩就急剧下降,错误百出。你很难想象,连这么简单的事儿,他们都搞不定。


▲皮拉哈部族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即便是他们嘴里的 1 和 2,也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在他们概念里,1 代表几个,2 代表多一些,再往上就是“无法估量”。因为他们这个部族对数字没什么概念,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手工艺水平,其他部族做出来的项链都是对称的,中间一颗大珠子,两边是相同数量的小珠子。皮拉哈人到好,一边儿一个一边儿仨,完全没有对称可言。

当然,研究学者绝对不是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人,丛林里其他部族的商贩早就发现了皮拉哈人的这个特点,在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就把人家皮拉哈人往死里坑啊,谁叫他们不识数呢。但是,我们要强调,尽管他们不太会数数,但是这并不耽误人家生存繁衍,生活之中需要用到确定数字的地方其实并不多。对于身处工业化时代的我们来讲,数字是无处不在的。早上 9 点钟上班,你总不能迟到吧?地铁坐 1 号线还是 4 号线,你不能弄混了吧?但这也只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数字才会变得这么重要。对于原始人类来讲,能够需要用到数字的地方实在太少了。当你面对一只狼的时候,你可能不需要怕它。面对两只狼的时候,你可能就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打得过这两只,当你面对两只以上的狼群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用操心数量,操心也没用,大概率你会成为它们的下午茶,搞清楚到底有几只狼对你来讲没有意义。老子为什么说“三生万物”?看来,我们的祖先也可能经历过不识数的阶段。就像是皮拉哈人一样,3 和无穷大在哪个时代的人脑子里或许就是无法区分的。只是后来,我们跨越的那个阶段。但是在语言习惯里留下了一点痕迹。

正因为有皮拉哈人的存在,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究竟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这在过去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就提出了一个假说,那就是语言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的内容。皮拉哈人的语言就为这个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当然,沃尔夫假说依然只是个假说,未来这方面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我们知道,数字起源很早,甚至早于文字。人有 10 个手指头,就算是比比划划,也能表达一些数字概念。算上脚指头起码有 20 个指头,那时候反正也不穿鞋,脚指头也能一眼就看见。对早期人类来说,日常生活也够用了。要是处理更大的数字呢,古人会用堆石头的办法来处理,有些部族没有文字,他们就是这么干的,5 个石头放一堆。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 5 的倍数来分割数字。因为人有 5 个手指头,这也是用手指头计数的习惯延伸。

实际上,根据现代的研究,在 5 进制和 10 进制之前,人类还曾经使用过 2 进制和 3 进制。但是最后还是都败给了 5 进制和 10 进制。对亚马逊几百个部落的统计研究表明,将近 1/3 的人在使用 10 进制,另有大约 1/3 的人在使用 5 进制或者 5 进制和 10 进制混合使用,剩下的不到 1/3 的人在使用 2 进制,而那些使用 3 进制的人则不到 1%。20 进制出现在大约 10% 的部落中。

当然用石头来计数实在是一种不可靠的方法,手一抹数字就全没了,只剩下一大摊石头子儿。史前人类喜欢在一根木棒或者是一块骨头上划下刻痕,用这种方法来记录数字。当然,木头棍是会烂掉的,这些棍子能够保留至今的寥寥无几,骨头倒是能保存长久一些。人们在欧洲找到了一块来自幼狼身上的骨头,上面深深的刻下了 55 道刻痕,而且这些刻痕被排列成了两串,第 1 串 25 道,第 2 串 30 道,每一串刻痕之内,又按照 5 个一组的方式排列。这也就说明,数字的起源非常早。这块骨头起码有 3 万年的历史了。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旁证,这些痕迹都保留在人类的语言里。比如说英语里 11 和 12 这两个单词的起源,实际上是指“剩余 1”、“剩余 2”,这个剩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进位的余数。数字超过 10 了,多出 1,多出 2。这明显就是 10 进制的表现。

也有人说,印欧语系的语言之中,8 这个单词其实来自于 4 的倍数形式,这实际上是 4 进制的残余,拉丁文的 9 这个单词可能和“新”这个单词是关联的,意味着新序列的开始。这可能是 8 进制的痕迹。这也说明 4 进制和 8 进制计数法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后来被 10 进制给代替了。80 这个数字在法语里表达成 4 个 20,看来应该是 20 进制的残留。

我们也都知道,有数字不等于有数学,这完全是两码事。至于最早的数学诞生于何处,我们依然要依靠考古发现。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尼罗河河谷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一个发展比较早的文明圈。而且这两个地方的距离也比较近,相对来讲,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就远了点。

进入到文明时代,那也意味着会出现政府机构。政府机构一旦出现,那么就需要某种组织形式,而且也需要统计生产活动的数量。这个村子到底有多少人口啊?到底有几亩地呀?你作为一个村长,总不能一笔糊涂账吧,难免就要做简单的加减乘除。所以现代人推测,很有可能就是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产生了数学。

古埃及人喜欢用墨水在莎草纸上书写。这种东西就是把纸莎草外皮剥掉,然后切成薄片,经过浸泡、敲打、晾晒,最后变成了莎草。纸莎草很长,能有好几米,所以一次可以做出很长的一条莎草纸,卷起来就是手卷。制作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莎草纸的纤维最后会互相缠绕在一起,形成比较光滑的平面。当然这种纸和今天我们所用的纸张是不能比的,也不太容易保存。资料即便被有幸保留下来,往往也跟数学没多大关系。所以有关古埃及数学的直接资料就相对比较少了。欧洲人看到古埃及文字的时候,他们是一脸蒙圈,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文字到底写了些什么。有些符号比较好认,比如说一只展翅高飞的鸟,一只猫头鹰,还有一大卷绳子,一根拐杖,诸如此类的符号非常多。欧洲人先入为主的认为古埃及文字一定是象形文字。后来法国人在古埃及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刻成的石碑。上面刻着三段文字,第 1 段就是古埃及的圣书体,第 2 段是世俗体,第 3 段是古希腊文。这三段文字记录的都是同一件事,完全是对照关系。

虽然古埃及的圣书体和世俗体,欧洲人都不认识。但是古希腊文,欧洲还是有人认识的。这也就为破译古埃及文字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在这方面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法国的商博良。这个商博良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突破呢?除了他对各国的文字都很熟悉以外,他发现古埃及文字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字母文字。从此古埃及那些看上去稀奇古怪的符号文字,可以慢慢被解读出来了。

到了 19 世纪,有一个律师叫莱茵德,他跑到埃及来过冬,因为干燥炎热的天气对治疗他的结核病有点好处。他在卢克索偶然买到了一打捆莎草纸卷,展开有 5 米多长,宽度是 33 厘米。知道的这是莎草纸,不知道的以为是卷筒纸呢。这一堆纸卷被证明是全埃及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古代数学文本,现在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这个纸卷被称为《莱茵德纸草书》。从这儿我们大概可以搞清楚古埃及人的数学水平到底如何。现在我们知道古埃及人用了两个计数系统,一个是刻在石头上的,一个是写在纸上的。这两个技术系统用的都是十进制。1 就是竖着来一道,这倒也没什么稀奇的,咱们中文是横着来一道。用一个拱门来表示十,就是把大写字母U倒过来。用一个螺旋线来表示百,当然你也可以说成一坨屎。用一朵花表示千,用一根手指头表示万。用一只鸟或者一只癞蛤蟆来表示 10 万。用一个跪着的人来表示 100 万或者更大。难怪这套符号系统会让欧洲人看不明白。天知道埃及人的脑筋是怎么搭的,谁能从癞蛤蟆联想到 10 万这个数字呢?难道尼罗河里的癞蛤蟆有 10 万?所以古埃及的数字写起来就麻烦得不得了。57 这个数字写成古埃及数字,就得连画 5 个大门,外加 7 根竖棍,写出来是好长的一大串儿。

▲《莱茵德纸草书》

人类最早脑子里只有整数的概念,毕竟这符合日常的习惯。古埃及人已经产生了分数的概念。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好像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需求。所以古埃及人专门发明了一个符号表示“n 分之 1”。这东西形状像一个横着的枣核。也有人管这个符号叫眼睛,但是中间没眼珠子,还是叫枣核比较合适。这个枣核一样的符号写在上面,下面画三道,那就是 1/3。画四道那就是 1/4。下面画个大门那就是 1/10。因为这个符号的含义就是“n 分之 1”。所以 2/5 这种分数,它就没法表示了。不得以,最常见的 1/2、2/3、3/4,古埃及人都发明了专门的符号去表示。其实用专门的词汇去表达 n/1 的概念,我们现代汉语里面也有。您去吃牛排,服务员也会问您,您要几成熟啊?这个“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1/10 的意思。这么说方便嘛,你要是不用这种表达方式。服务员问您牛排要几成熟啊?你跟人家说 22/7,他当时就懵了。但是对于 5/8 这种分数来讲,古埃及人就必须表达成 1/2+1/8,把任意分数写成若干个 n/1 相加的形式,就叫做“埃及分数”。由此可见,这种数字系统并不是为了数学计算考虑的,而是为了实用化。比如说,8 个人分 5 张饼,你怎么能够保证分得均匀呢?你要是分赃不均,那就打起来了,这多不好啊。怎么办呢,咱们把 5/8 写成埃及分数,也就是 1/2+1/8,也就是每个人得到半张饼,外加八分之一张饼,这不就完事儿了嘛。

因为古埃及的文字表达数字非常的长,表达分数也得写成一大串“埃及分数”。所以做算术计算就比较麻烦,《莱茵德纸草书》之中有很长的一截是数表,说的直白点,大部分是乘法表。计算的问题就变成查表解决了。纸草书上还有 84 道习题,说不定就是古埃及的某个衙门训练“钱粮师爷”用的工作手册。比如说,纸草书上有这么一个问题:有 7 个房间,每个房间里有 7 只猫,每只猫抓 7 只老鼠,每只老鼠要吃掉 7 穗谷物,每穗谷物若被播种,能收获 7 加仑粮食,请问本题中提及的东西的总数量?有人说这不是脑筋急转弯嘛。这可不是脑筋急转弯儿,这就是古埃及衙门里的日常工作。埃及社会极为复杂,因此需要监督建筑工程、安排付款、管理食物供应、计划军队调动、计算尼罗河洪水什么时候泛滥。想要成为钱粮师爷,在衙门里混口饭吃,那就必须展现你的算数能力。在这样的教材训练下,埃及人的数学水平广受古代社会的推崇。联想到咱们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也是类似的题目和算法的集合,但是上边也没写到底这些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从实用角度出发,这是不必要的。你会算就行了,别的别问那么多了。


▲《九章算术》

美索不达米亚所在的两河流域走马灯一样被翻腾了好多次,最早是苏美尔人,后来出现了巴比伦、亚述、波斯,马其顿-希腊。从这里挖出了不少的泥板,有关数学的内容很多都是学生学习用的课本,这就和埃及有很大不同了。

首先美索不达米亚也有和古埃及类似的公务员,政府部门总要有人抄抄写写,顺便算算账。所以很多数学著作都是有关具体问题的计算方法。但是似乎这些公务人员们并不满足于日常的计算。他们在掌握一个方法以后,就会到处用,甚至是自己编一些抽象的题目去做,这些题目就和现实需求没多大关系了。他们就是要显示自己的数学技艺。从目前发现的资料去看,他们使用的是 60 进制。我们现在的钟表就基本遵循六十进制。一个小时是 60 分钟,一分钟是 60 秒,这个计算方法就是来自于两河流域。他们的几何学知识也是来自于大地测量,这一点是和古埃及一样。

按照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说法,几何学的开端就是大地测量。听过我讲探寻尼罗河之源专辑的听众一定知道,尼罗河的上游是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当地的气候分旱季和雨季,因此一到雨季青尼罗河的水位就暴涨。下游尼罗河的水位也会跟着涨,下大雨毕竟下在别处,水是慢慢流过来的,因此到了下游,尼罗河的水位是慢慢淹没河两岸的大片土地。等到大水退去,留下大量含有营养的淤泥。每当尼罗河泛滥,原先的土地标记就不见了,需要重新测量才行。所以在古埃及,大地测量就是家常便饭。测量土地的人叫做操绳师,大家听着是不是耳熟啊,别想歪了。可不是嘛,那时候搞测量,不用绳子测量长度,你用啥呢?你打算用激光笔,那时候没有啊。古希腊的原子论大师德谟克利特曾经夸口,这些操绳师都精通几何学,再努力努力,再学习学习,再加加班,再熬熬夜……那就赶上我了。闹了半天,他还是在夸自己。他比这些测量员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会搞证明,而不仅仅是计算。不过呢,这是后话了。

其实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几何学知识的起源也是大地测量。印度甚至还有一本《绳法经》,讲的就是测量的问题。尼罗河的这种周期性的泛滥很有规律,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天狼星来判断泛滥的时间。天文观测其实也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来源。一般来讲,一门学问的发展初期,都是从直观积累开始的。但是,似乎古希腊的数学传统有点另类。古希腊的学者们不怎么关心大地测量。他们似乎比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公务员们走得还要远。

古希腊和现代的希腊不是一码事,我们所说的古希腊通常是指以古希腊语作为主要语言的地区。这个范围可就广了。甚至包括埃及的北部,也包括意大利的一部分。古希腊的学者们似乎相信,天地之间是有天道的。几何学与天文和立法相关,也一定是与天道相关。天之道,能被人类窥破吗?似乎“数”这个东西,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啊。所以,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提出一个观念,那就万物皆数。一切都从数之中诞生出来的。你可能对这个观念不太理解,怎么就“万物皆数”了呢?咱们的老子不是讲过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兜了一个圈子,又绕回到这里了。当然啦,老子的思想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还是不一样的。但是,感觉是相通的。我们对数字似乎也是很崇拜的,两仪四象生八卦,这是偶数。三才、五行、七星、九宫这都是奇数。这些数字也很神秘哦。

我们中国有五行学说,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我们讲金木水火土,人家是水火土气。但是,毕达哥拉斯说了,有形的东西都是水火土气构成的,无形的东西呢?正义、灵魂、理性……,这些东西也是万物之一啊。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才是万物的本源,由数生出点、线、面,点线面生成物体,由体对应水、火、土、气。正四面体对应的是火,正八面体对应的是气,正二十面体对应的是水,正六面体对应的是土。这都是有对应关系的。四元素说也有很多版本,柏拉图的版本和亚里士多德就有区别,后来还有人要把以太加上,就变成 5 元素了,再加上冷热干湿,这也是元素哦。反正各种说法都是有的。

古人为啥对数字这么看重呢?因为数字是人类最早抽象出来的一个观念。你放眼大自然,存在数字吗?没有啊,数字是你从万事万物之中抽象出来的。“天地人三才”和“魏蜀吴三国”,这里面有啥联系?没联系,挨不上。唯一的共性是你提炼出来的这个“三”。古代人类掌握了抽象提炼的本事,总结出了一点点规律,他们就以为这些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就开始到处乱用。你要记住,他们是古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我们也不一样,那时候也不分什么文科理科,也不分物理化学,一切学问都是混在一起的。数是符号还是实体?实际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区别的,一码事。就在古希腊人以为自己窥破天道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他们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这个坑是永远也填不上的。我们下次再说。

开启数学探寻之旅

治愈你的数学恐惧症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吴京平

发表文章10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2人

科普作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吴京平·通俗数学史

治愈你的数学恐惧症

12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