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总序 | 传播,在生活与学科之间

作者:刘海龙

2022-08-16·阅读时长5分钟

9252人看过
在近几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传播学因其几乎最高的录取分数线,成为当下中国最“火”的人文社科专业,吸引着无数学子报考。但一派繁荣的背后,学科焦虑却始终难以散去。传播学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问题域”?传播学如何关注现实议题?数字技术对传播产生了怎样颠覆性的影响?总序一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海龙将带我们走进“作为十字路口的传播学”。

1.1 总序 | 传播,在生活与学科之间

12.3MB
00:0013:27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与我一起用传播学的视角看当下。我是刘海龙,一名传播研究者,我感兴趣的话题有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媒介和文化等。今天由我给大家做第一讲,讨论一下什么是传播学,以及什么是传播。

传播研究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领域,传播学也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一个学科。每年考研,有大量的学生会报考这个专业,就业面也非常广;社会大众对于今天媒介的变化也充满兴趣。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话题,专业的也好,非专业的普通大众也好,都非常这些关注传播学话题。本讲中,我就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传播是什么,传播学到底关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它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

传播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蛮难回答的。虽然我教了20年的传播学,但是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回答,可能也比较困难。我想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传播学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这样的学科;另一个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讨论传播的本质是什么,传播学有怎样的学科特点、关注的话题、以及思维方式。

首先我们谈第一个问题,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什么是传播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来自美国的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他也号称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讲过一个比喻,说传播学就是一个十字路口——很多人会经过十字路口,但是很少有人会停留。施拉姆要讲的意思是,传播学或者传播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领域。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

很早开始,不同学科的人就已经开始关注传播现象,但是没有人把传播学的问题当成一个学科来看待。因此传播学就像十字路口,大家来来往往。但没有人愿意停在这个地方,把十字路口作为自己的学科阵地。到了20世纪的40年代,传播学才在美国的大学里首次成为一个学科。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些争议:传播学有没有边界?传播学还能不能继续成为一个学科?

如今,计算机、大数据、社会学等等很多学科,都开始关注传播问题。很多的大数据研究,其实已经把传播学中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用一种新的方法解决掉了。从这个意义上,有一些悲观的学者认为,传播学可能会被一些新兴学科替代。现在的传播学尤其表现得像施拉姆所说的十字路口,它更像一个问题域,而不是一个学科。

那么,我个人倾向于把传播学看作是一个视角,我们用这个视角来观察世界。

传播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壁垒森严、非常封闭的学科,对传播的关注和思考古已有之。比如说怎么说话,怎么通过表达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人都会说话,很多非常善于传播的人,其实未必了解传播学,未必学过传播学。很多技能其实是人天生的,这种在传播学里被称为日常理论: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对如何传播更有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可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基于我们自己不完全的观察,它不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结论。

齐如山写的《北平杂记》里,讲到老北平的售货员,说这些人其实非常会讲话。比如卖棺材的,我们去了都要砍价,那么这里面就有还价。棺材铺的伙计非常会讲话,他不会跟你说“我给你打个折”,或“下次再来我给你个优惠”,这样讲话肯定就把人气走了,他们会说“这是您百年一遇的事儿,怎么能多要您钱”,这样你听着就很舒服。

里面还讲到饭馆的伙计。如果有人抱怨菜做得不好吃,伙计就会说:“我们厨子肯定不如您府上的厨子好,但是和其他的饭馆相比还是不错的。”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他不会当面去驳,说“我们做的很好吃,你为什么不喜欢”,而是会拐着弯来夸你,说你们家的厨子更好,让你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讲,他们家厨子做的味道其实还是很好的。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会化解人际之间的矛盾。

这些伙计们,其实也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历练,慢慢掌握了一些说话技巧,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老照片上记录的1937年的北平

因此,对传播的思考、对传播的研究,并不只是专家在干的事情。我们今天看到有很多的平台,像短视频平台,其中出现了很多专家,对于“短视频怎样才能够被平台看到”,“怎样才能被推荐到首页”,他们会总结很多经验;还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主播,也不是学传播学出身的,但是他们会掌握一些传播的技巧。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意识到:传播学绝不只是一个学院里研究者在思考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在研究,都在思考那些贴近我们生活的现象。

最早的传播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不管是在古希腊还是中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学科——修辞学。所谓的修辞学,就是怎样能够让我们的话更有说服力。

在中国,先秦古籍《韩非子》里有一篇《说难》,讲说服很困难,你必须要照顾到接受者,否则很难说服国君。《战国策》中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君主,这些都讲究非常高的说服技巧。《左传》中也记载了大量的外交辞令;刘向在《说苑》里专门有一章叫《善说》;《世说新语》里面也有专门的一章《言语》,探讨怎样把话说得漂亮。

中国的研究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比较善于整体式的思维,所以中国的修辞研究,是通过案例让你顿悟什么是传播,但是不会把原理给你分析清楚。

在古希腊则不一样。古希腊有分析的传统,哲学思维的传统,所以古希腊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修辞术的修辞专家,他们后来被称作智术师,过去也翻译成诡辩论者,但是现在把它中性化了。这些智术师甚至会专门收徒弟进行教学。


 ▲罗马帝国时代哲学家普罗提诺(Plotinus)

古希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本人也写了一本书,叫《修辞术》,专门讨论修辞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他把影响修辞的因素总结成三个:第一是演讲者的品格,第二是演讲内容的逻辑,第三是对受众的感情诉求。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传播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

因此,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已经非常系统地在研究传播学、研究说服。直到20世纪之后,修辞学还是大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口语传播,公共演讲表达。后来,这一传统发展成为口语传播的传统,其中包括今天(传播学)还在研究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等。这个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应用。

现代传播学的两个源头之一,是修辞学,它也是口语传播研究的源头。而第二个源头,则是大众传播研究。

从12个现象出发

透视媒介化世界的运行规则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刘海龙

发表文章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从现象出发的传播学

媒介化世界生存指南

1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0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