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个产粮大省的历史与现实

作者:王鸿谅

2018-02-24·阅读时长15分钟

44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834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

农业大省的粮食曲线

“七山一水两分田”,这是湖南的地理现实。还好,温、光、水这些自然资源的分配与水稻的生长周期形成契合,加上土地本身的富庶,才成就了“湖广熟,天下足”的俗语里稻谷主产区湖南的地位。

湖南省农业厅前副厅长刘丁山说起来,“产量第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着湖南的粮食生产。一方面当然是耕地有限,洞庭湖区曾经大规模围湖造田,为的也是增加能出产粮食的土地。另一方面,人们对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临界值的探究,随着科技突破,变得更加热烈。湖南省农业厅高级专家、博导李建国比喻,从50年代到80年代,湖南粮食生产“经历了两个绿色革命”,“一个是常规稻的品种改良,50年代到60年代,由水稻高秆品种改成矮秆品种,防倒秆,增加产量”,“另一个是杂交稻的推广,60年代到80年代,单季稻改种双季稻”。袁隆平取得的杂交稻突破,首先从双季稻中的晚稻品种开始,土地的生产能力由此倍增。

文章作者

王鸿谅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与未来

72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