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作者:朱伟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28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10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唐代才出现“茶”字,唐以前,用茗、荼与槚。最早的字典《尔雅》在“释草”中说,荼是苦菜。这符合《诗经·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用法,也符合荼毒的词义。“荼毒”这个词出自《诗经·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毒是毒螫之虫,荼毒连用就是恶物。但在《尔雅》“释木”中,又说槚是苦荼,这显然指槚树叶像苦菜。槚是楸,《左传·襄公二年》中,穆姜以美槚为自己备好了棺材,它是最好的棺木,后人因此一般都在墓前种植,但嫩叶确实可吃。我从宋朝罗愿的《尔雅翼》中,读到槚、荼、茶三字关系的解释,似乎早时茶是一种广义概念。他引《茶经》说,茶之别样,枸杞、枇杷、皂荚、槐、柳等芽都可用,所以官茶中常杂以众叶,“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入,椿柿尤奇”。但对照《茶经》,却无这样的文字,反而说,茶味至寒,所以最宜精,杂以花卉它叶,喝了就会生病。

到汉朝,不再用槚,只用茗和荼。有意思的是,酩酊大醉的酩酊最早就是茗艼,茗艼又名鬼艼,是一种野草。假托神农所作的《神农本草经》中说,茗就是苦荼,微寒,去痰去火,利小便,少睡,消宿食。而三国魏张揖的字书《广雅》解释荼字,已有荆巴地方采荼以米汤制成饼的记录,喝时先用火烤,然后捣成末,放在瓷器中用开水冲泡,葱姜提味。荆巴正是现今湖北、四川地段。

喝茶应是魏晋名士先为风尚,最确凿证据是杜育残存的《茗赋》。杜育是河南襄城人,二十四友之一,他虽没有陆机、潘岳出名,却绝对也是引潮流者。这篇残存不全的《茗赋》中最有名的句子,是结尾的“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描写茶煮成的境界——泡沫沉,精华浮。焕与烨都是光亮夺目,前者是荧荧素寒,后者是灿灿粉暖。敷是布,春敷就是遍地春意,春光烂漫。而另一证据,同是二十四友的山东临淄人左思的《娇女诗》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礰▲(“石”换“金”字部)▲。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剧是难,是负担;礰▲是鼎中之隔,鼎礰▲显然是风炉,后来葛洪的《抱朴子》中,就有礰▲中加微火的记载。阿锡是精致的丝织品、细布。诗中具体描写娇女为茶道所累:水汽玷污白袖,烟熏沤透了细布。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545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绿茶之道

皖鄂川滇原生态调查

12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