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娜斯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71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中国观众看西方电影,基本上多为幻想,那里展示的多是比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梦幻的生活。中国的商业电影基本上与西方主流影院绝缘,中国电影多是在西方的艺术院线和电影节露面,而这里的观众,多为西方的受教育阶层,或者对中国好奇。于是,一些中国电影,就起到了某种纪录片的作用——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渠道。他们对影片评判的标准,如果从这个角度,就往往不在于艺术性,而在于真实性。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对于世界是隔着一层“竹幕”,竹幕打开之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这时的西方观众,更多关心作品的记录性,而非艺术性。最明显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流行的一些用英文写中国的畅销书,多是自传性作品,因为西方读者要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上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人的生活。表现在对中国大陆电影的态度上,也是更多关注写实风格的作品。对于我认识的一些美国朋友,他们看这些电影是了解上世纪“文革”前后中国内部生活的一个最好渠道,那时的中国社会,那种状态下的人性,所以,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品在西方永远有市场,因为西方观众需要通过这些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即使是今天西方电视上关于中国的报道比以前多了,又有多少是涉及中国普通人的呢?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西方观众的这种需求其实跟电影作为艺术并无太大关系,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电影的确是艺术,写实主义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电影可以是诗,是魔幻,是梦想,是惊悚……所谓真实,是一种心理真实,而非必得是自然真实。中国写实主义的作品在西方受欢迎,是因为那种生活是他们看不到而感到颇为新鲜的,而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讲,那却是司空见惯、沉闷而乏味的。
( 电影《窃听风暴》剧照 )
当然,这跟现行的市场机制也有很大的关系。以中国目前的影院机制,只有大片赚钱,小片不赚钱,所以投资人、制作人做小电影只有依靠欧洲市场来赚回成本,欧洲市场的口味决定了一部分小电影的风格取向,只要在那里能卖出去,起码就不亏本了,国内市场实在是无法掌控的事情……但是,是否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中国观众越来越怕看某一种类型的电影?在欧洲电影节得奖成为票房毒药?给观众一种艺术电影肯定不好看的印象?观众更加只会选择大片进电影院?这些问题肯定不是电影制作者本身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影系统面临的问题。
发表文章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