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发刊词(上):“后《史记》”时代,《资治通鉴》如何从众多史书中脱颖而出?

作者:韩昇

11-11·阅读时长6分钟

4285人看过

01 发刊词(上):“后《史记》”时代,《资治通鉴》如何从众多史书中脱颖而出?

13.9MB
00:0015:08

各位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韩昇,今天起我将在三联中读开一门新课,《〈资治通鉴〉百讲》。

先来讲讲为什么要开一门《资治通鉴》课。

我们读历史,首先会选择《史记》,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把整个历史的沿革脉络讲清楚了;第二,它的文学笔法非常好,故事讲得栩栩如生。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去读,《史记》都是一部很引人入胜的书:想要明白人类社会发展的法则、规律,可以读它;想要读小说、文学故事,你也可以去读它。它有最多的观众,所以《史记》一直是很受欢迎的——《史记》课上线以来,全网的播放量超过1,000万。

然而,我们读了《史记》,理清了历史的脉络后,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读历史):如何从历史的演变里吸取对今天有益的启示。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应该很重视、也要很认真地去读好《资治通鉴》。

《史记》“珠玉在前”,《资治通鉴》的“定位”是什么?

《资治通鉴》和《史记》并称中国历史的两大名山,但它们的关注点很不一样。

《史记》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中华民族的血脉源流;而《资治通鉴》更注重叙述从三家封侯(春秋战国的分界)到唐五代,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当时讲《史记》的时候,我注重揭示的一个问题是从“始祖”开始。我们每个人都一定想了解“最初”的那个人是谁。全世界的始祖传说都是神制造的人——第一个人是神制造的,人类从他开始繁衍,有了后面的人。我们以前当然地以为黄帝也是“第一人”,但是打开《史记》,它上面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怎么会是“第一人”?但中国人对此不会去质疑。所以我整理《史记》的时候,就感觉到中国人其实从本质上是无神论者。从来就没有认为人是神制造的,因为人一定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从一种源流的角度来说,它没有走到本体、没有走到终极,但是它又符合中华民族是一个各民族融合而成的事实。

司马迁的一个很大贡献,就是把我们杂乱而成的民族理出了一个血脉。他真不容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最初之人”,他一定要把他们编进去。成功编进去以后,大家都认可,那么真的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到今天为止大家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嘉祥武氏墓群出土的黄帝石刻像

司马迁在做通史。通史就是把从黄帝到汉武帝,在时间上理顺历史的演变,把时间线上的重要节点讲清楚。但是每个节点又是一个空间问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切面,每个切面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些切面十年里也没发生什么事,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有一年比前后几十年、上百年都丰富。有这样的空间,才构成了历史脉络的时间。所以我在讲《史记》的时候,既要在时间上把它打通理顺,又要把每一个变化的最重要的节点讲清楚,因为这些节点对后面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观念、行为。

从汉以后,很多人会读《资治通鉴》。

在司马光的时代,中国的史书已经非常丰富了,当时的史书太多,没有人能把它读完,也没人想把它读完,所以在很丰富的史书面前,重新写一部非常详尽的历史,就等于把这些史实全部吸收进来了,而这个工作司马光是做过的。

他先是做了一个长编。这部书不是他一个人写的,他请了几位助手,都是很重要的历史学家,都很有水平,这些助手和司马光本人,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史料逐年、逐月、逐日地放进去,像流水账一样放好,整个历史的来龙去脉就非常清楚了。

他做这个事情,就是要把一些历史的前后关系讲清楚。因为很多记载的时间线是混乱的,先后次序不同,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变了。谁先谁后,把它搞清楚了,很多误传马上就迎刃而解了。这就能看出他是在还原历史真相,而且是细致地还原。

在还原的过程中,他又对这些记载进行考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做的考定,不是简单地说(这个史实)对不对,他会告诉我们自己认为哪一个更合理:把原来的各种记载排出来,说有这几种说法,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哪条)更合理,这就是他做的一个“考佚”。

这样,通过整理,他就把历史的具体过程理清了。理清楚以后,司马光进行了剪裁。

《资治通鉴》序记载: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𬙆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历史,也不是历史?

有很多人把《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好的历史书来读。

从司马光展现给我们的历史来看,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它经过严格考定、认真核对,确实是一部良史,这也是为什么1000多年来在史学界、社会上、政治家之间都给予它很高的评价。

但是另一方面,我在研究《资治通鉴》的时候也深刻体会到,司马光对历史是进行过剪裁的。他并不是把历史完整的来龙去脉展示给我们。他经常把历史剪成几个重要的时段,或者说剪成几个重要的片段。每个片段展现出来的东西是真实可靠的,但也经过剪裁的,很多他不告诉我们的方面被剪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要光靠《资治通鉴》去展示中国的历史进程,一定是有误差、甚至有偏见的。

比如说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曹操没有篡汉,他的儿子就改朝换代了,直接用魏朝取代了汉朝,司马光对这个过程并没有正面评价,他认为这是一个篡权行为。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资治通鉴》对曹丕篡政以前的很多事迹直接剪掉。从一开始曹丕登场,很多记载就并不是正面的;这以后曹丕的政治生涯也是经过司马光的认真考定以后展现出来的。

这是一种很隐蔽的剪裁。如果你没有去把《资治通鉴》的记载和整个历史文献做全面的比对,很容易忽略被剪掉的地方,而这些剪掉的地方也是他有意识在传达一种信息。

司马光作这一部历史书,并不是要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而是要通过这个事告诉你(其中的道理)。比如魏篡这汉个政治取代过程,他更注重的是改朝换代这个事,对后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从这件事里要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他要通过这个考定的历史片段,串成一个有序的、符合历史脉络的进程。每一个片段都要告诉我们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这又是我们读《资治通鉴》时要非常留意的、也是不容易读懂的地方。

《资治通鉴》的不容易懂,除了这种取舍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司马光对历史的体会。这个体会往往会升华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变成一种政治原则,展示给我们。这件事做成了、做败了,为什么如此,他要把它讲清楚,(于是这些论述)经常以“陈光曰”的形式出现在理论层面。

比如他讲儒家的国家治理原理。说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就一定要人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以和为贵,即儒家讲的“仁”。而没有“仁”,国家是治不好的。因为治理层面不是简单的个人关系。个人关系、直截了当的利益关系里,我们可以计较;可是到了国家层面,那是很多人(的关系),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计较,那一定是天下大乱。这样,就必须要倡导每个人互相关爱。所以儒家跟我们讲,一个好的乡村必须是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我们之间彼此保持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事的时候互相帮助,没事就不要整天瞎关心,结果都成了一堆的八卦。这样有仁、有义、有情,就会有一个好的社会。

像这样(的例子里),他讲了一个儒家的“仁治”,通过历史的事实来阐明这样的道理,这个过程的得失成败给我们一个借鉴。所以《资治通鉴》,重点落在“鉴”上面。

对当时的人来说,在这样丰富的史料的前面,重新去做一个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历史,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资治通鉴》的取舍也很清楚。像文学,它基本上不涉及。有人替李白喊冤,说李白诗写得这么好,《资治通鉴》提都没提,因为他跟国家治理的关系不大;经济也是,只讲了对国家治理起作用的部分,“经济”本身它并没有讲。我们不仅要替李白喊冤,还要替很多科学家喊冤,它科学技术也基本都不讲的,因为他(司马光)认为不关乎国家的治理。所以整部书重点是落在治国理政的借鉴上面,这就是《资治通鉴》的重点。

现在我们开“《通鉴》百讲”这个课,要尽量把它“以史为鉴”的这个特点给讲出来;同样,也本着司马光的方法,把历史的教训、历史的经验尽量挖掘出来,给今天更多的启示。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共读历史的典章之上,人性之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韩昇

发表文章20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161人

著名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韩昇·《资治通鉴》百讲

读懂中国历史的「明规则」与「暗逻辑」

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