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2 发刊词(下):从周到宋,跳出“循环论”理解历史

作者:韩昇

11-11·阅读时长7分钟

3018人看过

02 发刊词(下):从周到宋,跳出“循环论”理解历史

16.1MB
00:0017:36

我计划把这门课程分成十个单元展开。

第一单元是总论。总论的部分,我们会更加侧重于司马光所强调的政治伦理。司马光跟我们讲了几个政治原则,这些都是在讲,这本书在“鉴”什么?

历史上,我们看到过很多“就事论事”。只去解决“事”,它是短视的、功利主义的,这么治理一个国家,会越治越乱。对于每件事,你要想它是怎么产生的,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那么如果要从根本解决,就要确定政治的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原则。

我们中国冲破的原则,有一个血统的原则。你看,东周的周天子不都是“供”在那边吗?我们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衰老的、没钱的爹,儿子平时可以不给他钱,但他还是爹,他哪一天说话的时候你还得听。十几个儿子打架,最后也只有爹才能把他们调解好,别人不行。所以(这一单元会从)原则性的方面进行理论性思考,通过历史事实来理解司马光对治国理政的理解。

之后我准备从汉朝开始。在这之前我讲过了“《史记》百讲”,已经梳理了从黄帝到汉初中国历史的演进;所以在“《资治通鉴》百讲”我不想再重复,准备就从汉朝开始,一直讲到唐五代。

第二单元,讲汉朝这个统一大帝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第一个帝制王朝秦朝,在今天来是相当失败的,只有14年,一切都还没展开就灭亡了。而西汉、东汉加起来有400年,所以,所有统一大帝国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在西汉才遇到的。比如国家的赋税要定多少。赋税定多少,实际上就是一个“分蛋糕”的道理了:国家拿多了,老百姓就少了;而国家拿多了,看起来国家是强大的,实际上国家是衰落的,政治就开始不安定了。所以汉朝给了我们很多统一国家治理的经验,在汉这个部分我们要着重去讨论。

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出图的“万岁”瓦当

第三单元,要和大家一起讨论帝国是如何崩溃的

我们现在往往认为中国历史有个周期,每一个王朝都是从创立、励精图治到兴盛,然后腐败灭亡。沿着这么一个轨迹去讲,每个朝代都一样,就形成我们所说的“历史周期”。

但实际上所谓的“历史周期”都是根据历史的表象进行表面的归纳,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跟我们在总结人有“生老病死”一样,它并没有多少的价值。真实的中国历史,每个王朝的兴起、转折、失败,都有自己内在的发展的理路。你不能理解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王朝的兴盛,用一个周期历去套它,就会把所有的历史都看成相同的,看不到历史演进真正的、最深刻的、内在的原因。

比如说第三单元讲东汉,会讲到汉朝是怎么崩溃的,我们会分析汉朝存在的内在矛盾是什么。东汉灭亡,实际上更大原因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从第三代皇帝开始到最后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这就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了。因为皇帝的短命,就导致了东汉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当政,这个社会有两拨人反复进行清洗,必然导致社会的崩溃。而这个崩溃就伴随着汉朝所建立的一整套大家非常认可的国家合法性、制度的合理性、大家对国家的信任全部崩溃,造成了巨大的信仰崩溃,这才有了东汉以后400多年的不统一局面——信仰崩溃导致了我们对政治、对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如果不能重建对政治的信任,不能重建政治的合法性,那么社会是无法统一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入到第四单元,讨论三国时代。

三国是一个短期的、功利性的帝国重建尝试。魏、蜀、吴三国实际上都推行的是法家政治。他们想用国家的强力手段来恢复中国统一,但是不能解决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信仰崩溃的现状。所以统一无一成功。

三国为什么分裂这么长?所谓的好、所谓的光明、所谓正确是不存在的,但这个“不存在”又是人所需要的。我们找不到,就在那儿迷茫、彷徨,所以才有整天喝酒的“魏晋名士”——他们既想要恢复“好”,又切身体会到“好”不存在,所有的“好”都是假货,而且这种假的“好”比真的“坏”还坏,因为你被骗了,对吧?

竹林七贤饮酒画像砖(南京博物院藏)


三国之后,魏国孵化出西晋政权,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子建立了西晋王朝。表面上看,中国重归统一,我们进入到第五单元,我把它归纳为“不成功的统一”。这种不成功的统一反而造成中国社会更加复杂、更加深刻的分裂。

西晋的统一只是表面现象,它没有解决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人们对政治清明、公平公正的追求,它只是靠一种国家强制的力量进行了统一。结果,它的内部引发了各大政治势力的斗争,在西晋就表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一场没有任何正义性的混战,而这个混战的结果是各方面打得精疲力尽后,就去招引边疆民族,来帮助自己进行内战。这就在中国内部的深刻分裂之上,又引入了一个更加严峻的民族矛盾。所以这以后,中国就变成了既有内部社会矛盾,又有外部引进的民族矛盾。

民族斗争在早期是非常残酷的,这又导致中国社会乡村基层的彻底瓦解。中国社会从来没有瓦解到像西晋以后这个程度,可以说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些残砖败瓦,都破碎了。

在破碎中,出现了各个乡村的自立。乡村重新形成了一些强势的家族,他们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期非常重要的氏族政治的形态。所以在第五单元,我们会去考察大崩溃下面的社会百态。

第六单元,我们会进入到西晋崩溃以后,民族矛盾斗争的背景下,出现的南北朝的分裂。

南北朝的北方,是由边疆民族统治的中原。边疆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如何融入中国文化?第一是文化的融合,第二是民族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另一方面,大量的北方人躲避战乱到了南方,和南方社会结合起来,建立了南方政权,形成了南方的崛起。所以这里有一个南北的分裂。

北方民族的矛盾是怎么消解的?最后北方各个民族如何融为一体?在北方这种复杂社会,国家是采取什么手段来进行一种利益的分配,并通过利益分配,让各族都能够成为国家的政治基础。这些制度性的讨论,我们也会在这个单元里面展开。

第七个单元,我们要讨论国家统一进程的重新开启,讲隋朝。

隋朝的建立,不只是北朝出现一个新的政权,而是标志着中国统一进程的开始。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中国后,两代皇帝(隋文帝到隋炀帝)可以说是中国所有的统一王朝里面在短时间内做了最多事业的一个政权。所以隋朝不是不努力,是奋发有为、太努力做事。没有一个王朝能跟它比多,而且件件都是应该做的,但是这么做导致了全国的灭亡。为什么?我要讨论一个效率的问题,不能片面追求效率。隋朝的两代皇帝都是“急性子”,所以他们做的事情,哪怕多重大的改革都是一年完成——效率太高,而且都是大事,一年接一年做,结果整个社会不堪其重。

一个国家的管理者必须有战略定力,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有一个很好的时间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完成的,所以片面追求效率,也许会导致社会不堪承受,引起国家政权的大崩溃,这也是隋朝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

第八个单元,我们讨论唐朝的盛世再现。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几个阶段。

首先,成功的治理——贞观之治,如何奠定了中国重新走向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第二,我们会讨论武则天,在唐朝如何理解“武则天现象”。武则天这个时期引发了后面玄宗的拨乱反正,才有了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把唐朝推到顶峰,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表面上看是一个边疆军政对中央政府的反叛,实际上它背后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叛乱被平定以后,我们才看到唐朝社会的内里已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转变。从安史之乱一直到唐朝灭亡为止,可以说是治乱交错。从前面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统一国有体制向后面“田制不立”,一个放开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两大体制的变化,涉及到基础平台的转换。对于唐朝后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把它放在这个视角下面,都可以迎刃而解。在整个中国统一王朝里,这种体系的转换,唯有唐朝才存在,所以唐朝对我们整个国家治理有更多的启发。

莫高窟445窟描绘的农作图


第九单元,我们来讨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又是一次新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结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的南北分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北方是“五代”,南方是“十国”。五代是先后性的,十国是同时并存的,所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裂

北方人跟南方人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其实是两种人。北方人有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所以北方人“打架”一定要打出一个唯一,没有到唯一是不会住手的;而南方人绝对不会打出一个唯一,你活你的、我活我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有两种社会模式,反映出中国南北的不同,这种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个国家的内在丰富性。

从唐中期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加速。到了宋朝,那么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基本确立在南方了。在这个分裂动乱的时局里面,其实它内部已经在发生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变化。

对五代十国产生的原因,后来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认为是因为军人太强盛,所以他采取了强有力的抑制军人的政策,并且以其作为宋朝的国策。这种国策解决了当时军人跋扈的问题,但是又导致了宋朝的积贫积弱,所以这是一个矫枉过正,这段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最后的第十单元,我们将对司马光提供给我们的历史场景所蕴含的最重要的思考点,就是“如何以史为鉴”,进行一个反思和总结。

这就是“《资治通鉴》百讲”的整个课程结构,以及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方面,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共读历史的典章之上,人性之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韩昇

发表文章20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161人

著名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韩昇·《资治通鉴》百讲

读懂中国历史的「明规则」与「暗逻辑」

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