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推销员之死》:中国味的美国梦

作者:石鸣

2018-02-27·阅读时长8分钟

72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45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推销员之死》剧照 )

此次人艺《推销员之死》上演之际,纽约百老汇也正在演出新一版的《推销员之死》。百老汇的这一版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舞台完全复古,1949年首演时的舞台设计被几乎原封不动地搬用,与阿瑟·米勒原剧本中的指示完全一致:“面对我们的是推销员的屋子。我们意识到屋子后面以及四周密密层层的都是高耸入云、有棱有角的大楼轮廓。只有天际泛出的蓝色清辉洒落在屋子和前台上,周围地区呈现出一种橙红的炽热灯光。随着灯光越来越强烈,我们看到一排公寓房子那结构坚实的拱顶围着这幢外表脆弱的小屋……厨房里有一张炊桌,三把椅子和一只冰箱。可是看不到别的厨房用具。厨房后面是门口,挂着门帘,通起居室。厨房右边,高出舞台平面两英尺的是间卧室,家具只有一张铜床和一把靠背椅。床头上方一个隔板上搁着一个体育比赛的银质奖杯。一扇窗子正好朝着公寓房子的侧面……”

这也基本描述了1983年“人艺”上演《推销员之死》时舞台的样子。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在舞台上“复制”美国梦。当年在阿瑟·米勒的指导下,人艺的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对布景和灯光做了种种校正以求逼真。事实上,在剧本完成之际,并没有这么详细的舞台指示,阿瑟·米勒不过将舞台想象成三个简单的黑色平台,以完成场景在不同时空间的顺畅转换。然而,舞台设计师乔·梅尔齐纳(Jo Mielziner)为这个剧做了堪称美国戏剧史上“标志性”的布景设计,并附上了一份设计说明。阿瑟·米勒对他的设计极为满意,据此重新撰写了剧本中的舞台指示,细化到规定了洛曼家的厨房用具应该是什么牌子,还修改了一些表演动作。

“什么样的舞台奠定什么样的表演气氛。”人艺新版《推销员之死》的导演兼舞美李六乙说。这一次排这个戏,他完全摒弃了阿瑟·米勒原作中详尽的指示,采用了“空”的舞台:一堵高耸至屋顶的水泥墙将舞台斜向分割成明暗两片,所有表演都在明亮这一半完成。道具不过是一张桌子和散落的几把椅子,原本属于厨房的冰箱被远远地置于舞台深处。用上了剧院里所有能用上的灯,打出的光线方向专注,色彩单纯,不过红、蓝、白几色,将镂空的家具投影到墙上,加上演员的移动,在斜墙上形成了另一场戏中戏。乐池处被布置成前台,放满了巨大的白色圆球,左前方白球让出空间,放了一把木制花园长椅。“我们把所有能扔掉的外部手段都尽量扔掉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演最大化,好的表演可以在舞台上创造一切。”李六乙说,他不否认中国戏曲的舞台美学给他的启示,“一桌二椅,变幻无穷,随时交叉共存,这是戏剧的蒙太奇,让观众来剪辑这个空间,比电影蒙太奇更加要求想象力。”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煤炭大亨的崛起

资源争夺与财富聚散的山西故事

84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