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跨越时空,我们去赴《金瓶梅》的一场灯火盛会

作者:稻荷居

2018-03-02·阅读时长6分钟

1432人看过
花灯与烟火最能代表元宵节的繁华,《金瓶梅》都予以了长篇细摹,写尽了花灯、烟火之绚烂美丽与幻灭脆弱

正月十五作为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受到历代朝野的重视。西汉时,汉武帝在甘泉宫设立了高于五帝之上的最高天帝——东皇太一神的祠坛,从正月十五的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的点亮盛大的灯火来祭祀东皇太一神。火源于朴素的远古火崇拜,而燃灯习俗则源于佛教。唐代徐坚撰《初学记》卷四引《史记•乐书》中说: “汉家祀太一,从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即是其遗事。”这也是灯节的起源。从此以后,便有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元宵节形成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道教将其视为三元节之首,又称“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之日。在很长一段时间,元宵节在种目繁多的节日中是最为热闹的一个,也是众多节目中最为平民化的一个。无论男女老幼,也不论身份学识,参与的人最广泛,有人说它是十二、三世纪中国的“狂欢节”。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永乐七年,……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宣德四年正月朔,特赐文武节假二十日,元宵夜,召群臣悉赴御苑观灯。至五年八年亦然。”

元宵节放假多达十日甚至二十日,可想明代对此节之重视。宫廷如此,民间亦然。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元宵游灯市,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

《金瓶梅》这部一百回目的皇皇巨著,写到的节日共有九个,分别是:元旦、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和除夕。而这些节日所涉及到的回目更是尽三十回之多。其中元宵节是《金瓶梅》最是浓墨重彩渲染的节日,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高密度叙事,全文写了清河县四次元宵佳节的盛况,总共用了将近十回的笔墨。作者如此多次重复、不厌其烦地写元宵节,而让人读来心醉神迷、不感丝毫拖沓,当然这有作者高超的写实技艺在里面,另一方也反应了作者对明代极其丰富的元宵节庆文化的由衷叹赏。许多《金瓶梅》的批评者认为作者一味关注社会的黑暗丑恶龌蹉面,以丑为美。但是他们忽略了《金瓶梅》最精华的所在,那就是对市井文化事无巨细的工笔细描,给我们镜像般地再现了晚明泼喇喇的繁盛的鲜活市井。其中对元宵这一节令风习的刻画描摹最为突出。

从《金瓶梅》第十五回所写的灯市,我们依然可以一睹当日的繁华与热闹。正月十五是李瓶儿的生日,也是元宵佳节,此时的李瓶儿还只是西门庆的情妇,才与西门庆联手将丈夫花子虚活活气死,暂未嫁入西门庆家,住在新买的狮子街灯市房子里。李瓶儿为了提前融入西门庆家族,使出许多殷勤和财物笼络西门庆众妻妾,以期得到认可接纳。这一天正好借着所住狮子街灯市的地理优势,约请西门庆诸妻妾前来赏灯吃酒。那日,吴月娘率同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穿着妆花锦绣衣服,前来赴宴。弹唱饮酒间,众人搭伏定楼窗观看。那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诸般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但见: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咆咆哮哮;猿猴灯、白象灯……七手八脚螃蟹灯……巨口大髯鲇鱼灯……吊灯儿或仰或垂……向西瞧:羊皮灯、掠彩灯,锦绣夺眼……

月娘看了一回,见楼下人乱,就和李娇儿各归席上吃酒去了。惟有潘金莲、孟玉楼同两个唱的,只顾搭伏着楼窗子望下观看。那潘金莲一径把白绫袄袖子儿搂着,显他那遍地金掏袖儿,露出那十指春葱来,带着六个金马镫戒指儿,探着半截身子,口中嗑瓜子儿,把嗑的瓜子皮儿都吐落在人身上,和玉楼两个嘻笑不止。一回指道:“大姐姐,你来看,那家房檐下挂的两盏绣球灯,一来一往,滚上滚下,倒好看。”一回又道:“二姐姐,你来看,这对门架子上,挑着一盏大鱼灯,下面还有许多小鱼鳖蟹儿,跟着他倒好耍子。”一回又叫:“三姐姐,你看,这首里这个婆儿灯,那个老儿灯。”正看着,忽然一阵风来,把个婆儿灯下半截割了一个大窟窿。妇人看见,笑个不了,引惹的那楼下看灯的人,挨肩擦背,仰望上瞧,通挤匝不开。

曾有批评者指出,这一段赏灯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潘金莲的青春活力和难得的纯真。也确实如此,虽然隔着久远的年代,只要读过这段,潘金莲的音容笑貌仿若就在眼前,从这也可管窥到《金瓶梅》这一小说的无穷魅力所在。

引文中提到的“金莲灯”、“玉楼灯”、“荷花灯”和“芙蓉灯”应是宋元时期就已流行的灯品。作者又将灯之造型与《金瓶梅》中人物的姓名相联系,使其具有一定寓意。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载:“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蝦、走马之属。”

《金瓶梅》中提到的灯有“纱灯”、“纱吊灯”、“羊角灯”、“珠子吊灯”等,其中“羊角灯”、“珠子灯”宋元时期已流行,《武林旧事》中已有记载。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了明代富豪之家所用灯的材质有“料丝、鱼魫、綵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种类之多,不胜枚举,也可与《金瓶梅》所写互相印证。 

明代不仅花灯的造型增多,所用材料也更加丰富多样,制作技艺也更加高超,为我们展现了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再将这些描写和《五杂俎》、《陶庵梦忆》等相对照,可发现《金瓶梅》确实描写了明代灯市的繁华与热闹。 

放烟火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金瓶梅》中元宵节也多次写到燃放烟火。小说中两次写到西门庆使伙计贲四让花儿匠在家攒造烟火。早在南宋时,就有专门的烟火艺人——烟火匠,也就是小说里的“花儿匠”。烟火名目也更加繁多,作者在第四十二回用一篇赋描写出了明代烟火之盛: 

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霸玉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八仙捧寿,名显中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老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

明代烟火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花样翻新,除了小说第二十四回提到的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月明和桶子花、大烟兰、金盏银台儿等名目外,这里还提到了仙鹤、彩莲舫、紫葡萄、霸玉鞭、地老鼠、八仙捧寿、七圣降妖、货郎担儿、鲍老车儿、五鬼闹判等名目。其中一些烟火样式宋代已流行,如地老鼠,周密《齐东野语》中就记载了一则燃放地老鼠惊驾的故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七圣降妖”的烟火样式。明代《帝京景物略》云:“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簾、长明塔等。”

而明清两代节俗相似,《帝京岁时纪胜》载:“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其不响不起,盘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曰水老鼠。又有霸王鞭、竹节花、泥筒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种类纷繁,难以悉举……统之曰烟火。”这与《金瓶梅》所描写的烟火样式基本相同。

花灯与烟火最能代表元宵节繁华,《金瓶梅》都予以了长篇细摹。第十五回写尽了花灯之多与花灯之耀眼。然而就在花灯绚烂而赏灯的潘金莲也正兴奋时,一阵风把婆子儿灯的下半截割了个大窟窿。作者写出了花灯的灿烂美丽,也写出了它的脆弱,被风吹破烧灭是那么容易。再看烟火,烟火和爆竹一样本意是为了驱邪,但后来转为观赏之用。《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写西门庆在狮子街灯市的住房前放烟火,引得围看的人不知其数。烟火较之花灯是更为绚烂之物,其声响,“万个轰雷皆燎彻”,其状夺目,“灿烂争开十段锦”。然而烟火本身的形态便是融突迸明亮与迅速破灭于一体,所以第四十二回的烟火赋中写到“楼台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村坊社鼓,仿佛难闻欢闹之声。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老车儿,首尾迸得粉碎。”正所谓“纵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尽。”《金瓶梅》的作者落笔于花灯与烟火,一面描摹出它的绚烂美丽,一面也展示出它的幻灭脆弱。基于作者的这种独特眼光,其笔下元宵节意象呈现出的表面繁华与内里虚妄的意蕴就不难得到理解了。 

包子空白格janeyasa童言Sara.shen凤歌笑Jenny W 1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稻荷居

发表文章57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271人

乡愁病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