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酒的解构主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3·阅读时长3分钟

50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2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董璐)

被称为稀印珍宝(Signet Jewel)的它静卧时像一颗琥珀,但一旦被放入口中,它就会破裂并迸发酒体,将巧克力、摩卡咖啡和烤血橙的香味爆炸在味蕾上。引发感官革命的稀印珍宝,是以西方前沿的调酒技艺分子调酒(Molecular Mixology)将酒液调配成的胶丸状小球。这是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格兰杰(Glenmorangie)特为其威士忌作品稀印(Signet),邀分子调酒领域中的世界顶级调酒师之一费尔南多·卡斯特隆(Fernando Castellon)合作开发。如此用分子调酒来品鉴威士忌,在国内来说当属首次。

分子调酒技术近年来在西方非常盛行,它的崛起,有赖于分子美食烹饪的大趋势。匈牙利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库尔特在1988年提出了分子美食的概念,它的制作更像是一场厨房里的解构主义运动。譬如法国厨师皮埃尔·加涅尔和研究食物学的法国化学家赫尔弗·塞就曾用酒石酸、葡萄糖、多酚组合做出了“烤龙虾”这道菜。在分子美食拥趸者的眼中,未来主厨不必面对平庸的蔬菜,譬如用果糖、果胶、类胡萝卜素和葡醛酸钠等化学物质就完全可以替代胡萝卜。同理,分子调酒术就是以近乎科学的精准方式去理解酒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将其调配成精美的创作,或是甜品,或是佳肴。这种调酒法在短时间内便获得了酒商的追捧。源于古巴圣地亚哥的朗姆酒公司百家得(Bacardi)就正在和分子调酒师合作,改进他们的莫吉托(Mojito)鸡尾酒的配方,以创建“莫吉托的未来”。

除了稀印珍宝,格兰杰为稀印独创的声像品鉴,也是一种全新品鉴方式。声像品鉴通过人声和音乐的配合,拉近酒与人的距离。“深琥珀色落日的余晖、阿鲁巴咖啡的浓郁及异域的橘香,这些在音乐中你能想象到,而在酒中你的味蕾又能感受到。”格兰杰威士忌酿酒师及感官评价专家安娜贝尔·梅克勒(Annabel Meikle)说,“格兰杰稀印融合了我们最珍贵的1974年原酒,加入卡德伯尔大麦芽等珍贵原料以强化口感,并经历了3种特别打造的高品质橡木桶的醇化酝酿。所以我们希望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让大家了解它。”安娜贝尔·梅克勒不是第一次来中国。近年来单一麦芽威士忌的热卖,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受到的热捧,使得这仅占苏格兰威士忌全年产量8%的品类前景看涨。2007年单一麦芽威士忌在中国的销量上升了75%,在印度增长了36%,在欧洲和北美分别增长了27%和6%。酩悦轩尼诗集团(Moet Hennessy)就有计划让格兰杰增产50%。安娜贝尔·梅克勒的亚洲行程也多了起来,某种程度上她更像是威士忌传道士,她在品鉴方式上的颠覆传统也使得这份工作变得有趣。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4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本源与众包

2009年度最佳产品与设计

7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