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江天汉英雄泪

作者:《江河》杂志

2018-04-13·阅读时长7分钟

1555人看过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融通黄河与长江文明的纽带,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是汉族形成的摇篮。至迟到西汉时期,地上的汉水已与天上的银河“结合”,“汉”已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盛大、精华”等美意,而“汉并天下”,四百年汉室江山,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获得了汉族的美名。汉水上游在壮美的中华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烟雨红寺湖 邹玉琪/摄影


汉源灵秀地,美名天下传

汉水上游是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与天上的银河辉映竞秀,《诗经·小雅》有“惟天有汉,鉴亦有光”的名句。这种奇特的天人感应现象,让汉水赢得了“天汉”的美名。

汉水上游河谷是“汉”文化符号的诞生地。“汉”字本意与水有关,具有吉祥、美好等多种含义:一曰吉祥,儒家经典《左传》说“汉,水祥也”;二曰美好,西汉丞相萧何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三曰精华,魏晋人杨泉说“汉,水之精也” ;四曰盛大,《诗经》有“江汉朝宗”的诗句,清朝人段玉裁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因此,“汉”具有吉祥、美好、精华、盛大等美妙的内涵意境,也预示着民族和汉水的未来。


汉江边汉阴县的山区梯田 杨汉明/摄影


而文化意义上的“汉源”则是用来概括汉水上游河谷在华夏文化中地位的词汇。

汉水生成之源。关于汉江源头,目前大致主要有三种说法:南源说,即玉带河;北源说,即沮水;中源说,即嶓冢山石牛洞。三种说法的源头都在陕西汉中境内,可以说汉中是闻名于世的汉江之源。

汉家发祥之源。刘邦在汉中称“汉王”,建汉朝,称汉帝。刘备在汉中自称“汉中王”。

汉水、汉中、汉朝、汉族、汉文化,一脉相承;刘邦、张良、萧何、韩信、诸葛亮,群英荟萃。

汉族称谓之源。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汉人”“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水,发祥于汉中。

汉字演变之源。汉字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汉代是由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汉中石门石刻正是处在汉字由篆而隶而行楷的重要过渡时期,它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魂人格之源。两汉三国时期,生长生活在汉中的张骞、李固、诸葛亮等人,树立了不同类型的人格典范,对中华文化和后世中华儿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源乡村的早春景象 王辛石/摄影


中华崛起,汉并天下。汉中是汉家发祥地,是两汉三国文化圣地,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征程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汉中盆地犹如一块碧绿宝石镶嵌在华夏地脉龙头秦巴山地之中,晴光四射,魅力非凡。它接南济北,通过千里蜀道联系起关中盆地与四川盆地,挺起西部的脊梁;它承东启西,经过三千里汉江沟通陇右高地与江汉平原,成为东西的走廊。

秦巴天府,汉兴之地

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征程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汉中盆地联手关中与四川盆地,构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共同缔造了秦汉帝国的辉煌,共同创造了“丝绸之路”文明的灿烂;共同支撑了中华西部的荣耀。汉中是鱼米之乡、秦巴天府。汉水、汉山、汉魂,西汉、东汉、蜀汉,奠定了“汉中开汉业”的山水之灵与文化之魂。


古汉源新汉源都位于秦岭南麓,图中的冰斗湖——大爷海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党高弟/摄影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汉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最著名的江、河、淮、汉并称的四大文化江河之一,《孟子·滕文公》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而在先秦文献中,记载汉水最多、最可靠的典籍是《诗经》。《诗经》中的“汉”一般都指汉水。《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在这些美妙而形象的诗句中,所提到的“汉”都指汉水,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江汉”并提,说明在先秦时期汉水是一条与长江并称的大河。 

汉山入云,南国之化

如果说汉水是汉中人的母亲河,那么汉山就是汉中人的父亲山。汉山位于汉中市汉江南岸,是米仓山在汉中境内的主峰。虽然海拔不足150 0米,可它却是一座了不起的神山。早在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周文王南国之行的第一站就是汉中汉山。突兀、雄浑﹑硬朗﹑壮阔的汉山,高高地矗立在汉水之南,俯瞰着汉城与汉水,是汉中亘古不易的地理坐标。在汉山山麓的汉江北岸有汉水女神遗迹“汉庙堆”。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 ,是中国南北两大文化系统都一致认可的江河女神。


栈道 常琳/摄影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栈道原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自战国以来,汉中就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春秋战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汉武帝时代,发动数万人开凿褒斜道五百余里。川陕间的7条栈道,像车辐之聚于车毂那样交会在汉中。汉中是千里栈道的中继站和总枢纽。唐人写诗说:“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栈道使汉中成为秦蜀“天府之国”的轴心,成为两汉三国文化的圣地。 

汉源天府,中华龙脉

“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汉中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圣地,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汉中丰厚的两汉三国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遗产,而且是汉中在西部大开发中快速崛起的宝贵财富,是汉中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双百”城市战略、建设经济强市的文化之魂。因此,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城市新形象,彰显汉中两汉三国文化的地位,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茶乡之晨 马军/摄影


汉家发祥地,三杰聚汉中

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西汉王朝发祥于汉中。汉王刘邦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在汉中筑坛拜将、厉兵秣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剑指三秦、建功立业的历史故事,成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受到后世的崇敬与赞颂。唐玄宗李隆基说:“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宋人喻良能写诗说:“一夔方佐舜,二公还相周。三杰从高祖,四皓屈留侯。”

张骞使西域,开辟丝绸路

张骞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长达17年,行程万余里,沿途历尽艰险,备尝辛苦。张骞之所以敢于应募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养育他的汉中有直接关系。

秦汉时期的汉中并不闭塞,而是全国著名的经济文化高地,是西汉帝国的“革命圣地”。因此,西汉时期的汉中人有着“兴王之地”的自豪感,有着像“汉初三杰”那样建功立业的开拓精神。张骞继承了汉中地域文化的精华,正直勇敢,以诚待人,以信取誉,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和各族人民的爱戴。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是当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之魂,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郑城楼 陶明/摄影


蔡伦成纸圣,封地在汉中

汉中还是世界纸文化和纸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圣地。

蔡伦(61—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渔网和竹子压制成纸。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蔡伦的封地就在汉中洋县龙亭镇,死后也葬在封地。蔡伦造纸,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展现汉中三国文化的诸葛古镇  张发民/摄影


三国名城地,英雄聚汉中

三国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辉煌灿烂,英雄辈出,魅力非凡,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章。三国时期,汉中是各方争夺的焦点和英才们频繁光顾的热土。汉中留下了厚重灿烂的三国文化遗存,尤以勉县境内的三国文化最为集中。天下三分的格局从汉中开始,天下归一的大幕也从汉中拉开;中华本土的道教——五斗米教产生于汉中,三国文化的核心人物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在汉中铸就;三国枭雄刘备最辉煌的时期在汉中度过,三国奸雄曹操最悲壮的戎马生涯在汉中结束;定军山、阳平关等奇山雄关仍然镌刻着三国的历史风云,武侯墓、褒斜道等古道祠墓仍然诉说着三国的英雄传奇。三国因汉中而增色,汉中凭三国而扬名。

汉中的三国文化可以概括为“一个登峰造极,两个华丽转身”。“ 一个登峰造极”,是指刘备在汉中称汉中王,是刘备一生事业辉煌的顶点,是刘备人生的巅峰时期。“两个华丽转身”,一是指诸葛亮人格的升华、思想的深邃、形象的完美、气象的高大,由人变成神是在汉中完成的;二是指张鲁的“五斗米教”,由粗俗的民间宗教上升为中国道教之源,是在汉中完成的,其中的奥秘在于五斗米教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与道家思想结合。


红寺湖水库边的村庄景色  王辛石/摄影


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中是诸葛亮“成圣”的热土。诸葛亮27岁出山之时,已在《隆中对策》中注意到汉中的重要性,在他规划的三分蓝图中,汉中是三分天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10年之后,37岁的诸葛亮运粮调兵,全力支持刘备争夺汉中,刘备称王,鼎立势成,这是三分天下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诸葛亮完成了由一介书生走向政治家的历程;10年之后,47岁的诸葛亮南抚夷越,解除后患,治理内政,积蓄力量驻兵汉中,出师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天下三分走向天下一统的标志性事件,诸葛亮完成了由政治家走向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的历程。

“一江天汉英雄泪,十里定军草木香。”古老神奇又吉祥美丽的汉水承载着两岸的英雄传奇而朝宗归大海。在秦岭、巴山的护卫之下,汉源胜地依偎在大山的怀抱之中,更加美丽动人!

(文/梁中效)

文章作者

《江河》杂志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707人

传播江河文化,普及水情教育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