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34 文艺复兴人:达·芬奇

作者:李建群

2018-04-17·阅读时长8分钟

10491人看过

034 文艺复兴人:达·芬奇

15.0MB
00:0016:21

我们今天要讲到达·芬奇,提到达·芬奇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文艺复兴人,即全能的人。

莱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师。他在建筑、机械、军事科学、植物学、解剖学、地质学、水力学、空气动力学、光学、天文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又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达·芬奇自画像1512

 他的特点在于:把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研究去寻找客观现实中的真与美,然后再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去表现这种真与美。他非常勤奋,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一天工作20小时,从事无休止的数学计算、解析几何、研制飞机、配制各种颜料、各种建筑材料的研究。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地地位甚至比艺术家的地位更加重要。他也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人,他写的字都是反着的,他用左手写出的字,我们只能通过镜子正常阅读。

他一生完成的美术作品却不多,原因在于他的兴趣太广泛,同时也因为他过于追求完美,作品反复改动也不能完全满意,所以他设计的建筑无一实施,一些重要的作品也未能完成,一生中唯一的雕塑也只做成模型,甚至连他准备出版的几千页笔记也未能问世,这些笔记包括艺术理论、人体解剖、自然历史、鸟类飞行、水的特征和一批机械发明。他的绘画艺术似乎是为他的科学研究服务的。他一生的研究和艺术创作都体现了他对自然奥秘的无穷探索。

达·芬奇《维特鲁维人》,1492

《维特鲁威人》代表了达·芬奇多各方面成就的集合体:艺术、科学观察、几何、雕塑、建筑等各方面。达·芬奇对人体的研究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人体可以在圆形和方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认为,人体是上帝创造出的一个非常和谐的系统。它上面标出的很多文字说明:这不是一件艺术作品,是在为科学研究所服务的。在他的笔记中,认为血液流动的方式与自然的运转有关;血液的流动与自然界中的河流流动的方向和方式相同;山脉的走势与人体的肌肉相似。《维特鲁威人》这样的素描就是他科研笔记中的一页。

在达·芬奇曾经居住的城堡里陈列着IBM公司根据他留下来的笔记所画的图纸做出的各种机械、飞行、甚至自行车的模型,显示了他在科教史上超出同时代人的预见性和天赋。可惜当时只是图纸,如果能够实施,历史应该重写。众人还在沉睡,而他早已清醒,这是天才的不幸也是人类的万幸。

达·芬奇《岩间圣母》,木板油画,  1492-08

达·芬奇是第一个在绘画中表现阴影的画家,他的画作往往是从黑暗的背景中浮现出年轻人鲜嫩的脸颊、光亮的头发,这在当时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手法,这也让他被史学家称为“盛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他喜欢运用明暗对比的方法渲染层次,所以他的画有几个重要的要素:第一是光线,重明暗轻色彩,他认为色彩是一种装饰因素,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岩间圣母》  1483-1493

油画岩间圣母的情节取自《新约·马太福音》第三章十三到十七节《耶稣受洗》: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边,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受诸般的义(或作“礼”)。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按照《圣经》所记,施洗约翰不是孩子,已经是成人。而圣母携子逃亡埃及的时候,耶稣仅仅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不可能像画上所表现的那样指手画脚与约翰对话。此外,耶稣受洗的地点是在约旦河边,受洗的时候玛利亚没有在场。为什么达·芬奇会作这样大胆的改动?

达·芬奇《岩间圣母(局部)》,木板油画,1483-86

《圣经》上记载,希律王为了剪除他视为后患的耶稣,派人在耶稣诞生的地方伯利恒大规模屠杀两岁以下的婴儿。天使启示耶稣的肉身父亲约瑟,让他带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耶稣逃出伯利恒。圣母一家来到约旦河边,得知圣约翰在这一带传教,于是相约与约翰在附近的一个岩洞中会面。画家把画面人物展现在一个古老的岩洞,也许合乎情理的。耶稣受洗,在《圣经》上中没有记载耶稣确切的年龄,这类题材往往会随画家构思,各有不同。为了使人物充满天伦之爱,画家把耶稣和约翰的神圣会面画成两个孩子的见面:耶稣用右手指着约翰,似乎在说:你暂且许我。约翰也作出合十向耶稣表示恭敬的样子。另一方面,达芬奇把耶稣和约翰画成小孩子也可能是与《圣经》马太福音18章3节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有关。

这是达·芬奇在米兰创作的。达·芬奇力图在画中表现神秘和幻想的气氛。他曾去意大利南部旅行,亲眼见到过埃特纳火山和惊涛骇浪的大海。在这幅画中,他把圣母、天使、基督和圣约翰放在幽深黑暗的岩洞之中,岩石的深色表面烘托出圣母充满光彩的脸,人物似乎是渐渐从黑暗中显现出来。他通过明暗表现了人物的形体,也刻画人物的情感和画面的气氛。这幅画充分地表现了充溢着空气和空间的深度感。在构图上人物关系仍然是传统的三角形构图,天使把手指向圣约翰,圣约翰在接受基督的祝福,圣母伸出左手向基督作出爱抚的姿态。这些手势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圣婴基督是构图的中心,光线在他的四肢上颤动,撑在地上的左手是这道光的焦点。从他的左手上,光导向他的头,导向天使和圣母的手。画中的每一部分都指向他。在这幅画面中天使的表现为精妙的三分之一侧面的少女头部,卷发、优雅的颈部与肩的刻画,达到惊人的柔和,富有生气。不仅人物刻画非常深入细致,而且环境中的花草也非常细致,基督身体的光洁和鲜嫩完全通过明暗变化表现刻画出来的,色彩只是辅助性作用,每一个细节都很精细,都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像这样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刻画,在15世纪末,在照相技术发明的几百年前,达·芬奇就用他的画笔达到了近乎摄影的写实效果,这种准确和生动入微是令人吃惊的。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的圣玛利亚教堂的食堂绘制的壁画。也是他在米兰最著名的作品,这幅画目前损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时所用材料上做了一些实验:他用油和蛋白调混合颜料。这样给绘制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却无法长期保存。仅仅经过了二十年,由于米兰潮湿的气候再加上食堂的空气,画面脱落得很厉害。十八世纪这幅画经历了一次大的修补,后来拿破仑军队又在画的下面开了一个门;十九世纪又经历一次大的修补,二战后又对这幅画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补,剥除了原画中的颜料,发现了作者的亲笔,最后才让它有如今的风采。《最后的晚餐》所描绘的是耶稣知道他即将被逮捕,与他的十二个弟子所进的最后的晚餐。在餐桌上,耶稣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在座的十二个人对耶稣说的话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达·芬奇将十二个人分成了四组,每组三个人,围绕中间的耶稣而坐。场景的背景中央有三扇窗,耶稣成为全画透视的消失点。在基督教绘画中,窗户是启示的象征;耶稣的身位占据了第二扇窗,这是圣子的象征。达·芬奇把十二个门徒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生动得表现每一个人,达·芬奇仔细研究了《圣经》中每个圣徒的身份,画了很多个版本,分析了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在这样一个瞬间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他用这种戏剧性的组合去表现出耶稣的话像晴天霹雳一样的震撼人心,激起一场感情风暴。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5-98,壁画,460×880厘米

达•芬奇《蒙娜丽莎(局部1)》,1503-1505,油画77×53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蒙娜利莎》(1503-06)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城完成的著名肖像画,这幅画花了他整整三年的时间来完成。画中的人是佛罗伦萨市一个银行家的妻子。在这幅肖像中,达·芬奇不满足于真实地表现对象,而追求某些反映某一时刻精神状态的表情。他表现这为女子的微笑,这种微笑只是一丝淡淡的笑,悄悄在脸上掠过,像一缕清风在水面上荡起波纹。达·芬奇的一生都对不确定性感兴趣,蒙娜利莎的笑容恰好就带许多的不确定性,她神秘莫测的笑容,似乎窥探到人们心中的秘密,又似乎隐藏着莫大的秘密。人们在看她时,觉得她在侵入我们的心灵,而我们却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根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

据说,达芬奇在作画时,为了捕捉她那充满内心喜悦的表情,曾请乐师来奏乐,请小丑来逗笑,达·芬奇本人也在为她讲着故事,使这位夫人保持愉悦的情绪。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捉摸不定的微笑,在以后的几百年间,不知曾令多少人倾倒。

达•芬奇《蒙娜丽莎(局部2)》,1503-1505,油画77×53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在构图的处理上,当时的肖像画一般只画到胸部。为了让观众看到画中人的手就必须让被画的人把手举起来。达芬奇在这里采用了新的构图:他把画的构图延长大腰部,使头部,肘部和双手构成一个整体,虽然这是一幅半身肖像,但从其画面效果来看,更接近全身肖像画。

蒙娜利莎可能包含着达·芬奇思想深处的感情和一些内心的隐私成分。许多研究者都写过文章讨论这一作品。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始终对女性怀着某种不正常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因为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蒙娜利莎不算特别漂亮,相反有一种冷漠深沉的气质。达芬奇把她与后面的山水连成一体,右肩上的头发连接着一条弯曲的山路,左肩的披肩连接着一座小桥,这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遥远而朦胧的意境。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朦胧和不确定性源于莱奥纳多与母亲的模糊不清的关系。他是一个私生子,四岁被父亲接到身边,离开了母亲。缺乏母爱影响到他一生的性格和心理健康。据说,他又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的画中女性人物的神秘,有力量,源于他永远无法真正建立与母亲的关系。

达·芬奇手稿

也有的学者认为:蒙娜利莎其实是达·芬奇的自画像。他们把她的头发遮起来,的确有点像达·芬奇。这些学者认为:达·芬奇把自己画成女性形象,反映出他有一种同性恋倾向。

总之,您要是去了卢浮宫,您一定要去看一下这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蒙娜丽莎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谜。

文章作者

李建群

发表文章123篇 获得33个推荐 粉丝1188人

资深西方美术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看懂艺术,从学习艺术史开始

名画、名家、艺术流派背后的故事

118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