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投稿 | 红楼医话

作者:舒影

2018-04-19·阅读时长5分钟

1522人看过

《红楼梦》这部小说详细描写了贾府荣府的日常生活,包括这些人生了什么病、吃了什么药、做了哪些药膳,描写得非常细致入微,惹得今人依然赞叹不已。纵观讲评《红楼梦》中的中医内容的文章,多是溢美之词,但我觉得其中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反映了当时中医中药所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好用、滥用补药

张太医为秦可卿诊病那一节是记录了一份标准的中医病案,严格遵守了“先议病后议药”的格式,详细分析了秦可卿的病情病给出了具体到剂量的药方,可见这份记录极有可能是从真实生活中借用过来的。张太医对秦可卿脉象和症状的分析无可挑剔,但是处方大有问题——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前文秦可卿说自己吃饭没什么胃口,只有枣泥馅儿的山药糕还能消化得了,这是脾胃之气大虚,用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这些健脾益气药原本无错,但是方中同时还用了熟地、阿胶这些养血滋腻难以消化的补药,就显得非常掣肘了。秦可卿可能是有血虚存在,比如她有月经推迟、头晕,但是清代名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有一句名言:“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如果没有脾胃功能的健运作为前提,怎么能生化出足够的气血满足机体的需要?熟地、阿胶能不能用,当然可以,但是要讲前提,前提就是必须等病人的胃口恢复、舌苔还比较干净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为什么治病不分步骤,非要用齐八珍汤里的这些药物?我的猜测可能还是因为富贵人家喜好补药、贵重药,如果不开点阿胶、人参之类,怕是难以取悦病家。这也可能是导致秦可卿病情未能有所起色的原因之一。

书中人物日常配药几乎不离人参,如黛玉从小便有不足之症,常吃人参养荣丸,宝钗还劝她多吃点燕窝滋补;贾瑞手淫梦交到虚脱而死的时候也要独参汤;王熙凤崩漏不止找不到上好人参配药吃等等。今天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用的地方也是有对有不对。比如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的肝郁脾虚的体质,也就是说黛玉的情感非常丰富,并且消化功能不是那么好,那么人参养荣丸(里面也有熟地、五味子、白芍这些收敛养血滋腻的药物)就并非那样适合,甚至燕窝这样不好消化的东西也并非她食疗的最佳选择。现今分析其中方药的多是立足于默认黛玉所患肺痨是阴虚火旺证型,而盛赞高鹗缀补的后文中用“鳖血拌柴胡”心思灵巧,殊不知明代名医汪绮石的结核病专著《理虚元鉴》中早就已经是分阴虚和阳虚两种证型进行系统论述的。林妹妹有没有可能是肺脾肾阳虚型的肺痨呢?从宝玉怕她饭后午睡就能存了食、黛玉吃几口螃蟹就说心口(古人说的心口其实是胃)微微疼、需要喝几口热黄酒这些草灰蛇线之笔中推论,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能因为文中还有描写她夜间面色潮红如桃花或者吐血,就断定她一定是阴虚,不顾她的脾胃功能是否接受得了而用滋阴药或者食补。

清代富贵人家对于人参近乎迷信。曹雪芹本人的祖父曹寅就是因为吃人参吃到死。史书记载,康熙四十九年,曹寅目暗耳聩,衰竭成病,十一月初三日奏赐药,并批:“南方庸医每第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从人参中来。” 康熙这段话的意思更多是在批评曹寅在不该用人参的时候(比如痰火重而不是脾胃气虚的时候)吃了太多的人参补药,以至于最后病入膏肓时连可能可以用一点攻邪消导药物来挽救的机会也没有了。


二、畏惧使用攻邪药物

有一节晴雯伤风病了,请来的第一个医生开了麻黄、枳壳这样的药,被宝玉大骂,说女孩子家柔弱,用不得这样的虎狼猛药,非要换一个医生开了轻清解表的方子才高兴——我觉得这完全没有道理,中医一向来主张“有是证用是药”,不是说看你是女的就不用这样的药了。晴雯若是有无汗发热、畏寒身体疼痛的这样表现,麻黄这样的发散表实风寒的药是必然要用的,不然邪留体内,反而容易变生他证。宝玉这样的认识,也许极有可能正是日后摧毁晴雯的祸根。这跟当时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那个时候正是温病学派兴起的时期,很多江南医家都认为南方人体质柔脆,不大敢用麻黄,而喜欢用荆芥、羌活、香薷、豆卷、石斛之类的轻清发散之品。像黛玉夏天感冒,用的是香薷饮,可是香薷是什么药?李时珍称之为“夏日麻黄”,既云麻黄,那就是也有相当的发汗作用,连黛玉这样美人灯的身板儿都敢用,那么比黛玉强壮不知多少的晴雯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或者用少量的麻黄?


三、过分追求奇异轻灵

书中女孩子们弄茯苓霜、玫瑰露之类的搽脸或者泡水喝,宝钗说自己胎里有热毒,要用冷香丸吃了才好。这冷香丸用的都是白色的花朵和雨、雪、霜、露之类,不过这个海上方也真是只有小说里才有,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一年内都能凑齐这些东西,碰上现在这种年年反常的气候,估计宝姐姐死得比黛玉还早。当时人们认为花朵等植物是清洁的,而夜间在上面形成的凝露又深得至阴之气,所以花露有清热滋阴而不留邪的功效。其实这也是反映了当时江南医家处方特点之一:对于一些温热伤阴的疾病喜欢用花露。比如张聿青、曹伯仁的医案中有时可以见到用蔷薇露、白荷花露作为辅佐药物,并不是主药。但一般追求时髦的医生可能就跟风,本末倒置了。比如清朝御医陈莲舫就很喜欢用花露,他留下的医案中有很多药的炮制那真叫一个复杂:白术要用人乳蒸,竹茹、金银花都要用露,至于这些药真的能有多大功效,我们无从猜测,但看上去好像还是炮制过程更复杂,对富贵病家的心理安慰的作用更大一些。

 《红楼梦》中的医学描写还有很多,应该大部分都是从真实生活中来的,曹雪芹本人应该也有一定的医学素养的。但恰恰就是犯了古代文人谈医时最大的忌:自以为懂一点儿医,但其实他们的智慧只达到了方药的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参透精妙的医理、并且做到医理和方药严密契合的程度。而他们在对待请上门的医生时,往往只听从顺合他们心意的意见,而难以接受自有主张、不盲目顺从的医生。这也是古代有文化、有权势的人的通病。像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是死在自己给自己滥补上。苏东坡懂方药啊,他写了一本《苏沈良方》传世,但是《冷庐医话》中记载的这事儿实在够狼狈:

“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渡江至仪真,舣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时,公决意归毗陵,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粥觉稍适。会元章约明日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胀,却饮食,夜不能寐。十一日发仪真,十四日疾稍增,十五日热毒转甚,诸药尽却,以参苓瀹汤而气寝止,遂不安枕席,公与钱济明书云∶某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细察病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也。庄生闻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三物可谓在宥矣,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也。二十一日,竟有生意,二十五日疾革,二十七日上燥下寒,气不能支,二十八日公薨。”书的作者评价说:“你已经中了暑热,加上舟车劳顿,贪吃了很多冷的食物而拉肚子了,本身就不宜喝黄米粥,又引动了湿热瘴毒,导致发热、胸闷、牙龈出血,结果自己又乱吃人参、麦门冬这样的补药。这不就是为补药所误吗?”

所以,《红楼梦》中的医话,真实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普遍医疗风气和水准,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文章作者

舒影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211人

窄路侧身过,阔步自融通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