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鸿谅
2018-05-17·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7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06 年 11 月,大连首批入伍新兵离开家乡 )
入伍
张恒注意到高明是在两年前的入伍欢送会上,同一拨出发的北京新兵们胸前都佩戴一朵红花,“就高明特殊”,不仅“身上多了一条绶带”,“旁边还有人拿着相机不停在拍”。不过高明那一天的记忆模糊而分散,头一天还在校园里奔走办理最后的各项手续,继而在宿舍整理行装到深夜,大清早去学校的武装部报到,背包重新打过,再被送到海淀区的武装部,欢送仪式之后紧接辗转行程。汽车、飞机、汽车,一路昏睡下来,当天到达二炮某边陲驻地的时候,“脑子还是懵的”,不用说旅途里陌生同伴的模样,连新兵连门口的欢迎锣鼓声都完全没了印象。
“男儿意气,无关富贵。”这是高明说服家人的理由之一。这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并不是2005年唯一报名参军的在校生。这得益于当年正式推行的新兵役政策,在校大学生可以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政策的试行从2003年开始,确定下来并大范围实施,还是2005年事情。这一年高明已经20岁,征兵年龄的最上限,这选择于他也意味着“最后一次机会”。当年北大报名的一共20多人,可惜大都被卡在体检这道关上,“视力和其他原因”。高明自己知道的,就有两名不同学院的女生,都是独生女,服役之心却义无反顾,其中医学院那个,还得到合家支持。可惜最后都是体检没过,一个据说是血液问题,另一个是心脏杂音。临到送兵那天,高明环顾左右,才知道他成了北大服兵役的唯一开先河者。不过,这一年服役的名校大学生并不止高明一个,清华、人大、复旦,都有学生奔赴军营。把范围放得更宽泛一些,在校大学生服义务兵役已经不新鲜,高明所在的连队早有先例,两年兵役结束已重返校园,因为不是名校,并没有被特别关注。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