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5-1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9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丧乱帖》。现藏于日本皇室 )
《妹至帖》因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佳士得中国书画部资深顾问马成名介绍,存世可见的王羲之书迹一般都以篇首第一、二个字为题。此帖没有任何题款和收藏印鉴,也不见于中国历代著录,但和另两件流藏于日本的王羲之名迹《丧乱帖》、《孔侍中帖》比较,它是以同样纸张(白麻纸)、同样技法制成的响拓本,所以被推测也是在奈良时代流传到日本的唐代摹本。
王羲之已经没有真迹传世,留存下来的均为唐代摹本,这基本是学界共识。马成名说,唐太宗酷爱书法,命人搜求天下王羲之父子手迹,然后由宫内供奉的书法名家赵模、韩道正、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旧称“响拓”,“摹写是唐朝时唯一能够既准确又真实复制的一种方法,仅下真迹一等”。目前公认可信的唐摹王羲之书法全世界也就20件左右,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和日本皇室,《妹至帖》是唯一的私人收藏,也是首次在拍卖场上出现的王羲之书迹。在这之前,《妹至帖》有过三次公开展示:1973年日本五岛美术馆在“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露面,80年代在日本又展过一次。2006年3月,上海博物馆联合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三帖同时在上海出现,极其轰动,报道说上海博物馆排队看展的人从三楼一直排到了一楼。不过当时学界和观众的兴奋点都在首次回国的王羲之名迹《丧乱帖》和《孔侍中帖》上,只有少数报道提到了《妹至帖》的由来。
日本流藏的中国名家书法,除了得自屡次战争掠夺,公元7世纪到9世纪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一个出处。在这200年间,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10多次,带回去很多文物,其中便有王羲之书法摹本。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日本,据载带去名家书法50多帖,也有王氏父子墨迹,对此日本天平时期的《扶桑略记》中记了一笔,鉴真和尚“舶载来王羲之行书一帖”。学界有种说法,《丧乱帖》为鉴真带去日本,但日本方面传出的考证对它存疑:日本圣武帝驾崩后,皇后将他生前喜欢的东西供佛,留下一本目录《东大寺献物帐》,里面记录所献物品里有王羲之书法20卷,《丧乱帖》就在其中。这个圣武帝死在公元729年,比鉴真东渡早了24年。至于《丧乱帖》右方纸缝间三方“延历敕定”朱文印记,则是后朝恒武帝借阅此帖后留下的。《妹至帖》随鉴真东渡日本的说法,也没有确切文字可以证实。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720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