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超
2018-05-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8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6月5日,云南宁洱遭遇第一场震后暴雨。村民在废墟中搭起简易雨棚 )
久旱无好雨
今年3月初,重庆很多人都在谈论江津莲花石现身的事,在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水中,“36块大小礁石、38段题刻……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这块“川江七大枯水题刻之一”20年后的“绽放”成了焦点,甚至有了“常不见石,见则丰年”的说法。而令人担忧的是,紧接着重庆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召开抗旱增雨会议,雨刚成为重庆人的一种普遍期待,7月17日就下了那场暴雨。重庆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日,铜梁、璧山、沙坪坝降水分别达到179.5毫米、258毫米和262.8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截至7月20日12时,34个区县的646.44万人受灾。因灾倒塌房屋3.07万间,死亡42人、失踪12人,直接经济损失27.03亿元。
“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干旱,一旦出现今年这样的大气环流异常,暴雨就会更加严重。”中国农业大学的郑大玮教授举出一个暴雨形成因素,“‘久旱无好雨’是一种规律,这次在重庆就体现得尤为明显。要下雨必须要有水汽,要对流地面必须散热,暴雨就是一种强对流天气。”从去年以来,重庆长时间保持高温干旱,去年平均气温比均值高出1.5摄氏度,气温的来源就是地面。重庆气象台的刘德台长告诉记者:“大气是不可能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的,都是太阳照在地上,地面的热量传导给大气。”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