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进
2018-05-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4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猫耳宝贝
猫耳宝贝真名蒋璐霞,是一名武馆的教练,网民眼中的民间功夫女侠。 )
今年8月,全球博客开设人次累积接近1亿时候,马特·德拉杰(Matt Drudge),这位曾经被誉为公民博客的先驱者已经彻底被扔进了传媒史研究者的怀中,那些曾经在2000年涌现的精英博客,已经被淹没在无数个人网络倾吐中。那些寄希望于博客个人媒体摆开群殴架势、颠覆大而全的网络媒体的策动,并没有实现蚂蚁搬家式的变迁。文字书写的简易性和低成本,正让全球博客的质量变得平庸,博客成为自媒体的门槛已经彻底被数亿人踏平。大众选择性的纷乱,让以文字发言为主的网络空间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数千万人各自的声音,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阅读者陷入各种纷杂信息的汪洋,文字信息的推荐机制彻底被海量的声音冲垮了。
戴维·申克(David Shenk)1997年出版的那本《信息尘埃》,在10年后又被翻了出来,其序言被人反复张贴在网络上,尤其是那段“信息过剩一旦发生,信息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生活压力和混乱,甚至无知”,10年前断言信息泛滥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再一次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讨论来讨论去,所有人都不能否认互联网上无数普通人构筑信息社会的趋势是错的,大家开始追问:真的存在一种大众创作喂养大众读者的信息传播机制吗?
一方面是大众创作信息难以形成有效的筛选机制,另一方面是大众读者对信息刺激的强迫性依赖,原本互联网传媒学者们理想化的信息自助分享时代,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到来。反倒是少数创作者供养大多数阅读者,这种传统媒体推送传播的生产关系,越来越变得有模有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所有维基百科访问者中,只有4.2%的人书写过词条,却供养了全球3.8亿渴望准确知识的信息饥渴者。如果说维基百科更充满互联网原教旨主义的奉献精神,那么已经非常商业化的网络视频领域,确实已经出现了少数创造者供养大多数信息消费者的良性循环。按照HitWise在2007年中公布的调查数据,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的用户访问中,只有0.16%上传过视频内容,土豆网、优酷和酷六这前3家中国本土的视频网站类似数据也都在0.13%上下。这种民间创作者与全民观众间的比率,并没有因为国家地域的不同而产生极大差距。更有意思的比较来自电视台,全球电视台随着卫星技术的普及平均可以单频道覆盖3600万人,而其工作人员平均要1350人,3.75%的比率远远在民间网络视频之下。这还没有计算大量电视台时段的重叠,如果按照网络点击率那种统计模式,传统电视的观众与创作者的比率肯定更低。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