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去精英化视频娱乐

作者:于萍(困困)

2018-05-23·阅读时长6分钟

38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8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爱若干 2006年11月,爱若干在优酷网注册了自己的ID,开始了拍摄、上传的视频生活。他是优酷网上的“拍客明星”,左边的裤子口袋里装着拍照手机,右边的口袋里装着小巧的数码相机。这就是他的全部装备。 )

第一次看“Justin.tv”,马上想到老电影《楚门的世界》。那是个叫贾斯汀的美籍华人小伙儿,从今年3月19日开始,24小时都戴着一顶帽子,上边架着一个长条无线摄影机,不管看到什么,做了什么,都会拍摄下来传到“Justin.tv”网站上,以视频方式播出。若要出门,贾斯汀总背着个大登山包,里面装着电池和充电设备,在与人交谈前,都会像做电视直播似的先拍拍四周风景,再对准谈话对象的脸。贾斯汀的宣言是:直到死,才把摄影机从帽子上拿下。浏览贾斯汀的视频直播,很费时间也是种折磨:他在开车,车外的风景与车内的噪音在1分钟、10分钟、1小时之后,都没什么变化。也听说过警察包围贾斯汀的段子,但要找到这段视频必须开始庞杂无趣的手动档案搜索。好在可以随时问贾斯汀问题:你约会女友时怎么办?上厕所时呢?从拍摄方式到观看的感受,“Justin.tv”与编织一个虚假世界才能拍到的真人秀《楚门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也是网络视频娱乐与传统媒介娱乐差异的缩影:更具主动性,在别人把你的隐秘生活公之于众之前,先下手为强。更庞杂也更粗糙,制作者既慷慨又不负责任地把信息筛选的任务扔给了观看者。更有效互动,“秀”从只能仰望的上等剧院下放到了可以谈论的平民酒馆,正因为这些“去精英化”元素,网络视频也更娱乐。

一点都不用奇怪,《信息烟尘》这本10年前的老书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有道理:“信息烟尘变得越来越浓密,穿越烟尘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当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想冲破噪音时,他们却意想不到地制造了更多的噪音。于是音量和粗俗程度,与信息汪洋亦步亦趋地同时上升。”每当有更多、更快获取信息的新工具诞生,人们都会生出粗鄙与空洞即将战胜才智与趣味的担心。平装书出现时(啊!人们再也不会读经典了),漫画书(粗俗幼稚,攻打文字世界),实际上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门类——图画小说,收音机将会侵蚀人类的阅读本能、电视机将制造一种不带感情的趋同的文化……实践证明,这些担心都有点过了。网络视频也许是一座人人都可以参与建造注意力的巴别塔,可能有一天会轰然倒塌,但基于历史的教训,这种估计还是谨慎点好。全民互联网刚兴起时候,还会有给电脑白痴专设的一键操作式网站,现在那些网站的目标用户——老头老太太们,都开起了博客。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平民阶层还是大公司,都不想错过网络视频带来的新的信息整合过程,娱乐是每个分支力量都想把玩的利器。

视频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甚至被看成是电影和摄影的分支,与雕塑和装置艺术很接近的艺术形式。可在YouTube引发网络视频热潮之后,有人就感慨,艺术视频消失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允许游客拍照录像,在YouTube可以看到博物馆的视频,虽然最直观地展现艺术,可感觉就是不同。即使用再大的显示器,也没有黑黢黢博物馆的仪式感。这便是现代艺术的大背景:艺术过分倚赖于在哪里观看和怎么观看。在充斥着个人化表达和软色情影像的YouTube中,艺术视频因为过于格格不入而丧失了价值和持久性。艺术视频也有一些自己的门槛,比如1998年红极一时的三段视频短片《越多越好》,使用了1003个摄像头,在56英尺的高塔上拍摄,讲究灯光、音效和放映的媒介,过分粗鄙的网络播放方式似乎难以展示其效果。艺术视频更重要的特质是:人为制造一种匮乏。曾有视频艺术家自称,一部作品绝不会制作5份以上拷贝,否则就不好卖了,这也与网络视频的无限共享相冲突。但网络的宣传效应也是艺术视频觊觎的,今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YouTube设了频道,展示一些当季艺术活动的视频录像,不过这种尝试依旧保守,博物馆说暂时不会将永久藏品的视频在网上公开。不屑于与平民阶层共娱乐的视频艺术家也找到了自己的网络聚集点,比如Videoart.net或Your Gallery,展示具有艺术特质的视频作品。但不管载体是什么,艺术世界的规则都没变:尚无名气时,艺术家都平易近人乐于分享,一旦进入圣堂,就撤回渴求关注的目光,不跟大众一起玩儿了。

文章作者

于萍(困困)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史玉柱在赚谁的钱

《征途》与黄、白金搭档

5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