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青艺”往事与斯坦尼的传播

作者:孟静

2018-05-23·阅读时长7分钟

4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1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959年,在摄影棚内郑君里(中)向赵丹(左)说戏 )

郑君里与斯坦尼

“1928~1937年,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GDP的增长年均9%多,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1936年还清了外债。”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教授马俊山在讲到斯坦尼在中国启蒙时说,“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苏联的文化输入渐渐活跃,国内的左翼文学也公然在国民党眼皮底下成长起来。3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国内能营业演出的大型剧作非常少,也就是曹禺、夏衍、凌鹤等人的十来个戏,斯坦尼体系与中国本土创作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抗战初期,大约在1938年,赵丹在张庚的《秋阳》中扮演父亲,在广场上演,演完了,老百姓嚷嚷着‘我们要看看那个外国人’。原来赵丹用他从外国电影里学来的那套动作,扮演一个中国农民,使台下观众错把他当成外国人了。”

把斯坦尼介绍到中国的一位重要人物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导演郑君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专家陈永康介绍说:“那时比较大的剧团有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40年代的剧社,郑君里就是前者的成员,他们属于左翼剧联系统,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和党的外围人士组成。”与之相对应的是南京国立剧专和介绍西方戏的南开剧社,国立剧专本是南京政府的御用戏剧学校,也有进步人士打进去。像曹禺就属于中间派,有正义感但不是党员,此外还有吴祖光等人。郑君里通过英译本艰难地翻译了《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对中国人表演的影响之深用一个小例子就能说明白: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珍存的就是这本书。此后,他还著有《角色的诞生》,分析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

文章作者

孟静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史玉柱在赚谁的钱

《征途》与黄、白金搭档

5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