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2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0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林鹤)
( 夹在建筑群中的法隆寺宝物馆,近景的西式建筑即表庆馆 )
早就在书里读到过,东京的上野公园是个看樱花的好地方,且颇有几处历史名胜。自明治以降,它还是个麇集日本建筑演变范本的小舞台。模仿西洋古典、日本旧习和新摩登的建筑都聚成一团,那份互不搭界的热闹,却没惹恼了谁去訾骂它们“破坏”了什么“风貌”,说实在的,倒真有点儿像是个“洋人的实验场”,只不过,后来依旧是日本本土的建筑师拿大罢了。
最先是英国的建筑师孔德(Josiah Conder)于1877年跑到日本去,在东京帝大引进西式的建筑教育体系,教出了日本第一代的二十来位建筑师如辰野金吾、片山东熊、曾迩达藏等人,充当了一把“日本建筑之父”。他在上野公园盖的东京帝室博物馆(“二战”后更名国立博物馆)本馆可惜已在1923年毁于地震,后来由渡边仁在1938年重建的本馆便换了样式,是“帝冠样式”或曰“日本民族风格的大屋顶”的代表作,正呼应着彼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需要,既体现民族主义情绪,又点缀了帝国的恢弘气势。东京国立博物馆这组建筑里次之登场的是在1908年盖成的“表庆馆”,设计师是孔德的高徒片山东熊。表庆馆为庆祝皇太子的婚礼而建,里面展出的都是西方国家送给日本皇室的珍贵礼物,建筑形式也很匹配地选取了西洋宫殿的新巴洛克风格,是明治时期日本建筑“全盘西化”的典范。此后直到日本从“二战”的焦土间复原一新,国立博物馆才在1968年又建了东洋馆,主要展出东方各国的文物和艺术品。这座建筑的设计师,就是“父子”两代里的“父”——谷口吉郎。此君在“二战”以前就已经是日本包豪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日本建筑从传统诉求向现代主义演变的重要推手。他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7年就设计了“藤村纪念堂”,远远早于1960年开始的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热潮。而到他设计东洋馆的时候,日本建筑界已经有过多次事关建筑走向的东西之争,走入了以丹下健三为旗手的时代,或许就是由于这一时代背景,东洋馆的风格比起本馆、表庆馆来固然摩登得紧,却在檐口、栏杆的细部处理中隐约可辨一丝日本传统建筑的痕迹。除了这组建筑,上野公园里的不远处还有一座由柯布西耶在1959年设计的国立西方艺术馆,用了纯正的几何形体抽象造型,倒是衬出了国立博物馆这前三馆都好像还没真正下定西化的决心。至于安藤忠雄设计的国际儿童文学馆,非但彻底学通了柯布那套语言,还有了自己新造的独特口音。
同是在上世纪60年代,“父子”中的“子”——谷口吉生正在读书。他最初念的专业是机械工程,后来去了哈佛大学才开始接受建筑教育。等到1999年他为国立博物馆盖完法隆寺宝物馆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而他的父亲也早在20年前去世了。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733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